管理会计作业(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
作者:陈媛飞 发布时间:2022-04-11 20:12:25 点赞:次
1.从成本效益平衡的角度出发,并非任何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所增加的效益都会大于实施成本。为了更为精细化地分配制造费用,作业概念的引入就显得必要了。
2.误区之作业成本法的效益大于实施成本。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除了考虑其适用范围外,还须考虑其实施的成本和效益。在作业成本法下,是资源驱动作业,而作业驱动成本。
3.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关键在于通过作业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促使管理现代化,增加企业的价值。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正是在于其精细化处理,从而带来更为准确的成本分摊,也能更好地为产品定价服务。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和产品线成本,有助于改进成本控制。
4.作业成本法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其核心是以作业为中心的新的管理观念。误区之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准确计算成本。任何先进的方法都不可能无原则地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必须走出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误区。
5.会计人员固然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所有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才是作业成本法成功的精髓所在。科勒在其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

一、管理会计作业(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如何释义
1.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牵扯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所有员工的参与,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作业成本法在非制造行业中如金融、商贸、卫生业等虽已有应用案例,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并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它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的技术条件和成本结构。是指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的过程。
2.如果忽略了企业管理流程的再造,将作业成本法只局限于成本计算,不仅未抓住作业成本法的精髓,而且没有对作业流程的分析、重组,成本信息的精确性也会降低,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到作业管理中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作业流程的分解、改进和重组,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降低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面对作业成本法与现行会计制度的冲突,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以现行成本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作业成本法,以保持成本制度遵守会计制度为前提;保持两套成本核算方法,以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用于会计信息披霞目的,实施作业成本法,用于管理目的。在生产工时作为分配标准显得不合理时,我们就需要寻找更为合理的成本驱动因素。

二、管理会计作业(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要怎么样答复
1.尽管有些企业目前可能还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基础,对于先进的作业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充分借鉴,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成本核算信息是大有裨益的。若是企业只生产一种或者一个类型的产品,显然只需要将所有的成本汇集在一起,然后除以总产量就得到单位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作业→产品";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部门→产品"。
2.有些成本既不能追溯,也不能合理、方便地找到成本动因,只好使用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将其强制分摊给成本对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这并不是否定作业成本法的科学性,我们强调的是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成本结构和成本效益原则,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3.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而形成的作业管理,可视为20世纪初泰罗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在企业管理上又一重大的革命性变革。成本结果扭曲,可能导致错误决策。
4.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和动因分配,尽可能减少不准确的分摊,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