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海 发布时间:2022-04-15 21:00:24 点赞:次
1."政策性增长"因素。财政赤字可以增加总需求,财政盈余则减少总需求。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弥补单一的政策的局限,往往这两种政策配合使用,最终使总供给予总需求达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
2.去年我国财政收入形势很好,其中政策性、一次性因素增加了大量收入。如1994年实行增值税改革时,即企业已经入库的商品存货可以抵扣进项税,平均每年抵扣约200亿元,可以抵扣的存货不断减少,到1999年几乎没有可以抵扣的库存了。
3.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赤字或盈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方面的条件没有具备,既要适当考虑当前的短期平衡,为今后的持续稳定增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如三资企业超税负返还和校办企业优惠政策到期。
4.预算平衡的思想依然是当时的主流,只不过把原来争取年度预算的平衡拓展成每个经济周期的平衡。结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怎么做认识
1.第三个因素是从1999年的10月1日恢复开征关于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的个人所得税。这就是执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2.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赤字支出可以带动国民收入倍数增加;按照既定税率使税收相应增加;按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使消费增长。
3.原有税收制度与现阶段经济运行之间的磨擦也日益加大,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改革原有税制已势在必行。财政资金进入那个行业,那个行业就可以有较大的发展,提高那个行业的税率,那个行业就会受到遏制。
4.财政收支不仅可以调节总需求,而且可以改变产业结构。因为储蓄加财政收入之和正好等于财政的赤字支出,这就决定了财政赤字支出使得财政的最终赤字小于财政的初始赤字,因为赤字可以增加财政的收入,其额度等于赤字支出扣除储蓄的增加额。财政理财思想的演变三十年代以前的理财思想:大危机以前,各国的财政都追求年度平衡,在既定的税制框架下,导致税收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自然性增长"因素。
5.以供给侧改革前后的财政政策逻辑的变化为例,分析了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空间。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要怎样解答
1.先明确我国供给侧改革中应避免的误区;其次继续主打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鼓励企业创新这三点供给侧财政政策的主攻方向;提出与供给支持型财政政策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包括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除了单纯"税"的负担外,包括"费"在内的我国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是相当重的。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改革需要的财政政策内容。
2.积极的财政政策应继续坚持,要注意丰富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在规范财政制度、防范系统风险的,让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这四个条件不具备。
3.第二个因素是2000年股票市场特别好,光是从股票市场征收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就比上年增加了195亿元。这些政策性因素都会带来税收的增长。补偿性财政政策:凯恩斯革命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衰退期间保持预算平衡,如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财政预算的赤字,特别是如果赤字在逐年增加,也可能会对未来经济产生负效应,这种负效应会有长期、深远的后果。
4.比如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并纳入预算管理;减持国有股收入专项上交财政等等。
5.也使国民经济的注入与漏出相等,并按既定的储蓄倾向使储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