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税收优惠园区(2分钟前更新)
作者:金明花 发布时间:2022-10-02 16:33:15 点赞:次
3月4日,长宁区举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总结推进大会,集中发布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行动方案》、重点任务清单、重点产业目录、“规划一张图”以及“交通一张网”。
记者在会上获悉,一年来,长宁区发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核”唯一中心城区综合优势,2021年全区综合税收占商务区比重达37.4%,累计引进各类总部型企业40家,以不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1/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超过1/3的税收。
开放特征最鲜明、高端产业最集聚、城区功能最完备、辐射作用最突出的长宁“最虹桥”品牌,已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张崭新名片。
一年“成绩单”亮点显著
2021年12月20日,上海汰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长宁区注册,成为“大虹桥”首个由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凭其持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已在长宁区落地26项,政策均有实际应用场景和实体企业承接。

其中,东方航空、纽仕兰新云、昆联数码等17家企业已纳入商务区首批自贸账户开户名单,企业国际结算等跨境金融业务将更为便利;虹桥商务区至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设立后,长宁已有超过25家企业申请或开通;景旦新能源、百奥来仕、日冷物流、住友精化、三和喜雅达等5家企业获批放宽准入限制,设立了投资性公司。
一批政策落地与创新,擦亮了优化营商环境“长宁品牌”,也使长宁区各项经济增长指标走在了上海前列。2021年,长宁区生产总值增幅达11.2%,快于全市平均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一。区级税收增幅23.1%、区级一般公共预算增幅16.5%,均领先全市平均水平。

根据最新发布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重点产业目录》,长宁区已明确“4+6+2”的产业导向。其中,“4”即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开放经济等四大经济,目前已占到长宁片区税收总量的88.53%。通过持续扩大在线新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2021年长宁区数字经济企业综合税收同比增长超过45%,正积极打造上海数字经济产业引领区。2021年,长宁片区全年累计完成综合税收129.5亿元,同比增长16.5%,约占商务区综合税收37.4%。
“4+6+2”产业导向中的“6”即六大重点产业,包括航空及物流、时尚创意等长宁区“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等“人有我优”的优势产业,还有金融服务、大健康等正在培育发展的潜力产业。“2”则是绿色低碳和智能驾驶两个新兴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契合上海市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举全区之力建设东虹桥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长宁区发改委曾牵头邀请区内数字经济、航空服务、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等开展深度调研访谈,对区内涉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招商、建设、产业等部门也展开了专题座谈。一批深受企业认可的经验做法和新一年亟待破解的问题瓶颈也被深度挖掘。
从一年“成绩单”来看,《总体方案》29项政策措施在长宁区的落地率达89.7%,11项平台落地率达100%,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等已成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特色产业园。伴随着虹桥体育公园、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开竣工,长宁片区14个重大项目落地率已达87.5%。

“双循环”载体平台作用在长宁区显著提升,也使得长宁区成为“大虹桥”目前开放特征最鲜明的城区。去年,长宁区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民营企业总部8家、贸易型总部2家、研发中心3家,区内已集聚外资企业6700多户。2021年,长宁片区外商投资实到金额1.4亿元,同比增长75%,远超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平均增幅,进一步促进了要素资源在区内实现跨境流动。
长宁区委书记王岚在推进会上表示,长宁区在“大虹桥”地区中目前优势最为明显,但同时压力也最大,需要克服高基数和建成区带来的提升挑战,必须将“把事干成”的韧性、全力以赴的拼劲切实化为动力,将“优势”变“胜势”。
为此,下一步长宁区将举全区之力建设“东虹桥”,努力使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主引擎。一批特色产业园将成为打造“引擎”的主要载体,包括春秋航空总部大楼、东航东虹桥中心等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联影智慧医疗总部等大健康特色产业园,临空低碳科技产业园、临空智能驾驶产业园、虹桥高端专业服务业中心等特色产业园区也将在今年加快建设。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