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税漏税的方法有哪些(实时/资讯)
作者:黄壮伟 发布时间:2022-10-09 06:50:52 点赞:次
核心内容:这两天,当红主播薇娅偷逃税款被罚13.41亿上了热搜。这其中的细节,各类新闻已经说得很多了,在这我就不赘述了。作为一个历史博主,自然是联系历史来聊聊这事了。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如何查处偷逃税款行为?国家又有哪些措施来防止偷逃税款...
这两天,当红主播薇娅偷逃税款被罚13.41亿上了热搜。这其中的细节,各类新闻已经说得很多了,在这我就不赘述了。

作为一个历史博主,自然是联系历史来聊聊这事了。
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如何查处偷逃税款行为?国家又有哪些措施来防止偷逃税款呢?偷逃税的人在古代又是什么下场呢?
作为国家维系的重要手段,税收自古以来就是各级朝廷政府财政来源的重要渠道。
而人的本性是趋利的,现代有薇娅,古代也总是有些人想着各种方法去钻空子。
在古代,偷漏税被称为“匿税",现在的“阴阳合同”在古代被叫做“大小书契"。古人偷税逃税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让人惊叹。
首先是“匿田匿户”。
秦汉以来,封建王朝的税收体系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根据土地和人口来收税。那就有人把主意打在了这个上面。按照当时的规定,朝廷会给一些有功之臣,权贵豪族一定额度人口和土地的免税特权。
这些豪族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就会想办法隐匿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以此来逃税偷税。而有些老百姓也为了逃避赋税徭役,主动投身到豪族门下,把自己的土地或干脆就把一家老小都献给了豪族。
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徐阶,掌权后迅速在老家搞了很多产业。而为了逃税偷税,他就隐匿了大量的人口和田地。史料记载他家的家人竟然一度高达数千人,这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假的。

世家豪族是直接隐匿人口,那么普通老百姓呢?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不分家。
为什么不分家呢?因为古代的赋税是按户进行征收的。在征税的过程中,是不是分户分家对税收数额是有很大影响的。
秦朝就规定了一个家庭的组成只能是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男子成年之后必须自立门户。但是还是有人在孩子成年之后,仍然住在一起,以此来偷逃税款。
其次,古人偷税的手段还有“诈老诈小”
诈老诈小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隐瞒真实年龄,来逃避税赋。就是在自己登记户籍的时候,把自己年龄说小,或是说老,把自己列在征税人口之外。
第三,福手福足。
什么是福手福足呢?
在古代对残障人士的税赋徭役是有一定程度的优惠的。比如隋朝就根据残障者的残障情况,分别给予免除或部分免除税赋的优待,残障严重的人官府还会派人照顾。
有的人就假装自己是残障人士,碰到收税的官员,就假装自己手脚残疾;有的人更狠,干脆自残,成为真正的残疾人,来彻底逃避税赋。这种情况在古代就被称为福手福足。
第四,寄庄寄住
唐朝以后税收体系是越来越完善,税赋种类也是越来越细。
当时有一项规定,就是在任五品以上的官员不仅自己可以享受免税特权,和自己住一起的家人也可以跟着一起享受这样的优惠。
有了这项制度,自然有人千方百计找这样的人家投靠。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不少家庭人口庞大,甚至达到数百口之多。有的家庭人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在院子里搞食堂才能满足全家吃饭的需求。比如《新唐书》中记载,有个叫刘君良的官员家里人太多了,“六院共一庖”。

官员是有任期的,退休或是不做官之后就要和普通人一样来纳税了。于是古人就想了一招,就是买土地的时候不在老家买,去别的地方买;退休了也不回老家,搬到别的地方去住。总之,就是把资产和自己家庭人口搞到户籍地以外的地方去。户籍地他没什么财产,居住地他又不在收税名单上,他们就这样脱离了赋税体系。
第五,度僧度道
隋唐以后,出家人都在不同时期享有一定免赋税徭役的特权。
而有一段时间,能不能当和尚,能不能当道士,是各大寺庙道观说了算,政府也不管这事,这就给了很多人可乘之机。他们选择想办法剃度出家,当和尚尼姑,当道士,这称之为“私度”,以此来逃避税赋。
唐玄宗时期,左拾遗辛替否谏言:“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税租庸者数十万,是使国家所出加数倍,所入减数倍。”足见已经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六,大小书契
“大小书契"就是阴阳合同,比如清咸丰九年(1859)十月,有一户姓陈的人家卖房子,硬是把一份合同拆成了5个合同。最后原本总价900两的交易就变成了400两,只有交税12两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既然下面想尽办法偷税逃税,那么朝廷就自然变着法的去管制你。
夏代时已有赋税立法,据《史记·夏本 纪》: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而西周时,就有了专门的税官“廛人”,主管收税和罚款。
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政府在税收制度上也是不断改进。中国古代的税收体系在秦汉之前主要就是田地税和人头税,到了隋唐就变成了租庸调制盛行,唐中后期又出现了两税法,到了明清则有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和地丁合一。
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偷税逃税手段,古代的朝廷也是准备了各种手段来应对。
比如上面说到的“诈老诈小”和“福手福足”,隋唐就搞了一个“大索貌阅”的制度。虽然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但是官府还是详细记录一个人的姓名、籍贯、 家庭成员、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等,还记下每个人的相貌特征,经常对照查阅。
而针对故意自残的人,唐太宗就下令“今后自害之人,据法加罪,仍从赋役。”
寄庄寄住的人朝廷也不手软,直接一起收税。“寄田、寄庄及前资勋荫寄住家,一切并税”。不管你卖在哪里,不管你住哪里,一刀切,都要交税。

那些跑去当和尚尼姑的人,朝廷就把度牒的权利收归官府,并且不承认寺院道观私下发的度牒。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 )诏 令 :“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使收管,不要更隶主客。所度僧尼,令祠部给牒”。
而且要想获得政府发的度牒,那是必须要经过定期考试,而且数量是有限的。“凡道士、女道士、 僧、尼之籍簿,亦三年一造。”
要是寺庙做得太过分了,那就是国家铁拳打击了,君不见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乎?
古代官府还规定要保护和奖励举报人,如《元史·刑法志三·食货》记载 :举报贩私盐者“于没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如果被举报者被处死了,那么被举报者的家产就归举报人所有
说了古人逃税偷税的方法,也说了古代的管制手段,接下来就说说在古代逃税偷税都会有什么下场?
古代官府对于偷税逃税的行为,罚款是最常见的手段。
比如《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是说如果以不分家的形式来逃税,一旦被查到,就要加倍征收这家人的赋税。
又如《元典章》里规定“不赴务税契,私下违而成交者,许诸人首告??价钱、田地一半没官”这是直接罚掉一半啊。

而除了罚款之外,有时候还会被打板子。《大明律》有规定:“凡欺隐田粮,脱漏版籍者,一亩至五亩答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
倘若要是所偷逃的税恰好是国家专营的商品,那就不止是罚款和打板子这么简单了。宋太祖建隆二年诏 定:“私炼盐者 ,三斤死 ;擅货官盐入禁法地分者,十斤死”这是杀头掉脑袋的节奏啊。同样是宋朝,贩卖私茶一斤杖一百,贩至二十斤以上处死、示众,贩私酒五斗处死。
古代惩罚偷税逃税还搞连坐。比如隋朝就规定,如果有人以谎报年龄的形式逃税,那么不仅当事人要被严惩,相关的官员和里长也要追究责任。
所以要是偷税大户放在古代,罚款肯定是跑不了的,还很可能会被打板子,而要是运气不好,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的。
全文完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对偷漏税的防范与惩治
古代如何查处偷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