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减免(本月/解读)
作者:李纪响 发布时间:2022-10-14 09:46:50 点赞:次
7月25日下午,陈刚用力擦拭着出菜窗口后的不锈钢台面,为自己的“阿诺德泰式大排档”复开做准备。
新的纾困政策免除了陈刚今年6个月的房租。“想下周就把生意拾起来,只要手艺在,未来还是有希望的。”陈刚眼里有光。
和陈刚一样,上海50.7万户个体工商户近期均迎来专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纾困政策“礼包”。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等2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于今天(7月26日)正式发布。
这是上海首部针对个体工商户群体的专项纾困政策,共包含减税减费、强化保障、金融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四方面共34项扶持措施,其中13项是结合上海个体工商户发展实际而制定的个性化新举措。

有底气
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68岁的袁民春坐在工作台前,细心地打磨着钥匙。墙上,挂着刚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被一层崭新的塑封膜包裹着——袁师傅专门做的。
“为我们正了名。几十年了,这下再也不用担心被当作‘阿扎里’‘三脚猫’了。”袁民春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己做的是修锁、配钥匙的生意,面对新客户,没有信任基础,也没有营业执照,这种“入户生意”谁敢放心托付?

来自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调研显示,目前制约个体工商户发展最大的堵点之一是经营场所。
受城市规划、旧改动迁、环境整治等影响,不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已灭失,新的经营场所租金成本又往往无力承担,这导致他们无法满足申请营业执照的必要条件,只能通过走街串巷或加盟网络平台等方式来养家糊口,许多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审查合规性的订单,只能眼睁睁地看它们溜走。
过去十几年里,上海一些区“掘地三尺”,释放了一批“物美价廉”的经营场所资源给从事居民生活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
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早在2011年就拿出近400平方米场地,帮助20多户居民生活服务业从业者“落户”,每月仅收取他们营业额的5%作为管理费,既解决了他们找不到低廉场地的苦,也解决了周边居民找不到修伞、磨刀、配钥匙等传统生活服务的难。

受疫情冲击,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之难加剧。客观上,在上海中心城区,进一步挖掘低成本经营场所的潜力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相关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所需。
个体工商户发照正名,显然更有可操作性。《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进一步放宽个体工商户住所登记限制,探索实施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模式。
这意味着,上海各区、街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等社区功能性载体将拓展功能,可作为“社区便民服务纾困点”,接受个体工商户的集中登记。
通俗点说,就是“借”一块低成本的场地用于登记注册,成为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后,“共享”该场地从事经营活动。

“预计近期会再吸引10多户个体工商户入驻,有了营业执照这张‘身份证’,挂靠的又是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有底气,走遍天下都会充满自信。”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静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集中登记疏导点46处,分布在6个区,帮助300余户个体工商户解决了场地难题。
歇口气
回到“阿诺德泰式大排档”,《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免予提交其受疫情影响的证明材料,2022年免除6个月房租。这项政策一下子为陈刚省掉了4万多元的运维成本,可谓雪中送炭。
“不仅是大房东永业集团体现了国企的担当,本可以不免房租的二房东也做了无名英雄,我们满怀感激。”陈刚坦言,如果不免房租,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死撑”,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陈刚给记者算了笔账,满额用工时,每月的房租大约只占这家小饭店运维成本的七分之一,成本大头是用工和外卖平台扣点。
如果不免房租,即使判断开着生意大概率不会好,许多饭店也不舍得“浪费”那些已经交出去的房租,只能硬撑,“搏一搏”的结果很可能是赔上数倍于房租的运维成本。
免除房租后,关店就不用担心租金打了水漂,许多个体工商户有了自主选择“歇口气”的空间。
“店是6月初复开的,开了一小段时间,觉得生意不好,又关了,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怎么避免损失就怎么来。”陈刚表示,这份“从容”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得益于政策“及时雨”,陈刚与朋友合伙的另一家位于徐汇区的饭店也采取了“开开关关”的弹性经营策略,“8月开始,两家店都准备正式东山再起,相信迟到的春天总会来的。”

店招也要微调一下,以最好状态复开
作为全市4400余户个体工商户的“房东”,光明集团也通过暂停收租等方式,帮助大部分个体工商户提前享受到租金减免政策。目前,已有2585户办理了免租手续,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
另悉,浦东新区16家区属企业(含委托监管企业)的房租减免措施预计将惠及1000余户个体工商户。
降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成本,《若干政策措施》还推出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力度、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减半等税费优惠礼包。
瑞金二路上一家咖啡店的法定代表人许文龙介绍称,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的,可免征增值税。财税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今年年底前,他的咖啡店都能享受这一政策,减轻了不少负担。

再起航
来自四川的曾某在江杨北路菜市场从事南北干货批发已有20余年,上个月,他希望能够尽快筹到一笔进货资金帮助复工。
了解相关情况后,市银保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帮曾某对接了上海农商行,为其定制专属授信方案,以纯信用的微易贷产品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
短短3天,曾某就拿到了50万元信用贷款,进到了复工后的第一批货,“这样顺利的开局,让我重燃了希望。”

开足马力的批发市场张海峰 摄
《若干政策措施》共制定了6条金融扶持措施,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资金难题。
比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个体工商户特点,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扩大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纾困融资”专项贷款、无缝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缓交贷款利息等方式,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个体工商户的帮扶力度。
《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带动作用,引导商业银行运用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资金,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等工具,引导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持续增加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投放;鼓励商业银行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内嵌到信贷产品定价中,进一步推动降低个体工商户综合融资成本。
针对货车司机、营运车主、餐饮店主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供给,为他们定制专属保险方案,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普惠性的保险保障,通过减费让利、适度延后保费缴纳时间、扩展新冠肺炎责任、赠送保单等方式,支持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有条件的可给予保险补贴。
本轮疫情期间,在沪保险公司在2700余款保险产品上扩展新冠责任,已覆盖参保人数500余万人,目前涉疫保险赔付金额已超3400万元。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下一步,全市相关部门将共同推动34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让“红利”精准、及时地送达有需求的个体工商户,全力以赴帮助个体工商户开新局、谋新篇,让个体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充分释放。

图片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题图来源:陈玺撼 摄
文中图片:陈玺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