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钢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今日/解答)
作者:段成义 发布时间:2022-11-02 20:28:28 点赞:次
当今的国际局势,虽说有硝烟的战争比较少会在大国之间发生,毕竟各国的武器都已经到了十分发达的程度,稍有摩擦便会引发整个人类极其严重的灾难。

但是,在表面的和平之下,国与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战争”却暗流涌动。关税、价格、政策、进出口标准等等,都无疑是国家之间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
自2021年年底,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关于铁矿石的“定价战”又一次在悄无声息中打响。这其中,蕴含着哪些玄机呢?我国又会如何应对?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同样也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

确实,中国自建国之初便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来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二来也是为提升生产力作准备。
伴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中国在许多领域也已然走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但是,基础建设之下定然要耗费大量钢铁建材。我国也是疆土辽阔的国家,其实对于铁矿石资源并不稀缺。一组数据即可证明我国的铁矿石产量:

2021年,我国产出可用的铁矿石重量高达3.6亿吨,而这一数据,也位列全球第三。
即使如此,3.6亿吨等产量依然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的需要,并且,或许是由于开采技术或气候环境等原因,我国产出的铁矿石质量也并不算十分优秀。
因此,为满足祖国建设的需要,我国的铁矿石对于国外进口的依赖度仍然较高。
在众多铁矿石出口大国中,我国选择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人口远远少于我国,但却是铁矿石生产大国。

据数据统计,2021年澳铁矿石产量高达9万亿吨,这一数字可是我国年产量的两倍还多。并且,澳大利亚生产的铁矿石质量好、价格也相对便宜,因此被我国选中。
本来中澳双方因为铁矿石业务的往来,实现了合作共赢,并且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密切。而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依赖也越来越高,甚至60%都是从澳大利亚进口。
但是,随着澳大利亚的“老大哥”美国的无事生非,澳大利亚也选择听从自己“大哥”的意愿,在铁矿石出口方面,开始对中国进行限制。

伴随着疫情和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澳大利亚开始对铁矿石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大涨。从前标价60美元左右的铁矿石,更是在2021年一年之内飙升到217.14美元。
翻了3倍还多的价格,自然是让中国吃尽苦头。但是倘若放弃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定然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虽说我国是澳大利亚在铁矿石方面的“大买家”,但是在定价方面,我国确实并无话语权,属于是纯纯的卖方市场。

因此在去年,我国也只得被迫接受这样的高价,继续咬着牙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但是,中国面对此等不公对待,岂有“坐以待毙”的道理。中国正在迅速调整,并想办法扭转如此贸易劣势,准备自己的“反击策略”。
哪里有不平哪里就会有反抗,更何况是从建国之初,就经历了无数次类似情形,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

面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价格飙升,中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先提升自家的产量和产能。
上文也有提到,中国疆土辽阔,境内的铁矿石含量并不在少数。因此,我国下发政策大力加大开采国内的铁矿石,并且对生铁和废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中国的做法在短期内便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据统计,在2021年4月,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便同比增加了11.7%。
但是,量产的增加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进口问题的尴尬,但长期来看依然无法弥补中国对于铁矿石的巨大需求量。因此,中国又推出了四大政策,查漏补缺。

首先,“攘外必先安内”,第一个政策便是整合国内的钢铁企业。要知道,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境内的钢铁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规模有限、技术也相对较为落后等问题,其开采和加工铁矿石的能力自然不太乐观,如此一般,不免会造成很多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国整合了这些钢铁企业,提升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并进行先进技术的统一和培训。如此做法,无疑提升了我国在铁矿石采购上的话语权,从而将铁矿石定价权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上。

国家统一了铁矿石的进口。这一套其实与第一条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在整合了国内的钢铁企业之后,统一进口便是重中之重。
企业的分散让澳大利亚可以抬高价格进行出口,形成了纯纯的卖方市场。而我国的众多企业也只能提高自己的收购价格来获取进货权。
但是如今,将钢铁企业整合后,进口统一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内企业之间的内部竞争,如此以来,可以将进口定价的话语权牢牢把握。

此外,中国还一并推行“推动‘基石计划’”、“加大对海外其他国家的铁矿石收购比例”等政策和方式,四个政策并行,争夺澳方铁矿石的定价权。
其实,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贸易波折,对于中国来说并非新鲜事。早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新疆棉花事件”,便是幕后美国对中国的一次试探。
美国手下的“小弟”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对于中国的贸易影响着实不小。但是中国却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从容出台一个个新政策,并适当予以反击。

毕竟,中国的14亿人口便是最大的底气,放弃了中国这样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民可以选择其他的平替产品,但是别国却难以再找到这样的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