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后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智慧/解答)
作者:乔旭 发布时间:2023-03-25 21:44:31 点赞:次
税后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税后营业利润和非付现成本是两个重要的指标。这两个指标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运营状况。下面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介绍税后营业利润和非付现成本。
一、税后营业利润
1.定义
税后营业利润是指企业经过缴纳所得税之后,剩余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2.计算方法
税后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费用-损益调整+补助
3.影响因素
(1)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是影响税后营业利润最直接的因素,如果销售收入增加,则税后营业利润也会随之增加。
(2)成本控制:企业通过控制各项成本,如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等来提高毛利率,进而提高税后营业利润。
(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政策环境不稳定,可能导致生产经营难度增加,进而影响到税后营业利润。
二、非付现成本
1.定义
非付现成本指的是企业所需要承担但不需要支付现金或银行汇票等货币形式支出的费用。比如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都属于非付现成本。
2.计算方法
非付现成本=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
3.影响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越多,则折旧费用就越大,进而导致非付现成本增加。
(2)财务政策:财务政策对于折旧方法和摊销周期有着明确规定,在这种规定下,公司需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并且无法自主选择折旧方法和摊销周期来依据降低非付现成本。
三、如何优化管理?
(一)提高产品竞争力: 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让公司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并且能够获得更多客户订单。同时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以及依据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提升毛利率并间接提高税后净利润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 优秀财务管理团队可以有效依据降低非付现性支出,在部门预算上更为精细,并且能够发挥大量内部资源进行协调与配置。 (三)优化流程: 流程再造也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重新设计工作流程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并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其他管理手段达到节约支出目标。 (四)积极应对政策变化: 积极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并做好应对措施也很有必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保持敏锐度并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将会为公司赚取巨额回报。
(四)总结:
综上所述,税后营业利润和非付现性支出是衡量企事图运行状况以及开展战略决策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参数。只有深入理解其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管理才能有效改善公司内部治理水平并促进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