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
作者:甄清标 发布时间:2022-03-27 08:36:43 点赞:次
1.第四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具体情况,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核定应税所得率或者核定应纳所得税额。
2.采用定率征收的办法,只要对企业的应税所得额核定得准确,不同企业之间的税负则相对公平。对新办企业领取税务登记证后3个月内要鉴定完毕。特殊行业、特殊类型的纳税人和一定规模以上的纳税人不适用本办法。
3.年度终了填写申报表时,如果发现应税所得率或应纳所得税额高于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或应纳所得税额,要主动申请调整应税所得率和应纳所得税额。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税企业所得税款,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定额征收方式不存在计算问题。
4.1现在不少人年轻人开始注册的自己的小公司,由于在创业初期,人员、资金量较少,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进。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每季或年度终了后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申报表要如实申报其经营状况。
5.自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限时免费领取企业所得税的汇总资料包。第十二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在当年12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6.第六条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

一、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怎样做简答
1.第四章核定征收鉴定程序第十四条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所管辖管户实际情况,向纳税人送达《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见附件),及时完成对其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鉴定工作。
2.《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对符合法定情形的企业,税务机关有权依据特定的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阅读全文7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里特别邀请深圳市地方税务局有关业务负责人为大家进行解读。
3.对于企业应税所得率的核定,可选用现有查账征收企业的销售、成本费用及其他资料,计算其应税所得率,作为同行业同规模核定征收企业的参考依据。
4.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计算核定征收方式主要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以及其他合理的办法。优惠政策自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5.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已实行定率征收的企业,如果申报时不能准确提供收入或成本费用资料,而且收入、成本费用不能查实,也应重新鉴定为定额征收,按照定额征收的要求进行管理。
6.主营项目应为纳税人所有经营项目中,收入总额或者成本(费用)支出额或者耗用原材料、燃料、动力数量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对销售收入的测算,如果企业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按其已缴增值税或月定税额推算其销售额;如果是建筑安装企业或交通运输企业,可按其已缴营业税或月定税额推算其营业额。

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怎样确立
1.纳税人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填列、报送的,税务机关视同纳税人已经报送,按上述程序进行复核认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其应税所得率: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阅读全文2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采用定额征收的办法,一般是相同地段、相同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同一税负,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差异,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税负不公。知》(国税发〔2008〕30号),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制定了《海南省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创办软件企业经认定后,由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3.所以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适用于不能正确提供企业利润所得的企业。纳税人不属于以上情形的,核定其应纳所得税额。
4.对企业应税收入的核定,不仅包括经营收入,还包括利息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租赁收入和其他收入;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核定,要剔除资本性支出、赞助支出、罚款、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支出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