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手段(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
作者:吴兰芳 发布时间:2022-03-31 14:06:28 点赞:次
1.一些股份制改组企业因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达不到70%,并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使用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脱胎换骨。
2.在阅读报表之前,优先从其它渠道,了解该公司近期是否有与此相符的一些事项,以此作为阅读报表前的重要准备,也好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
3.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
4.财务是一门估计和假设的艺术,这中间给了财务报表编制者很大的可发挥空间。这一点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发给上市公司的问询函中,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5.值得投资者警惕的不良信号雪球的投资人唐朝曾说:财务报表是用来证伪的,不是用来证实的。
6.既产生了营业收入,也产生了投资现金流流出,还给对方公司创造了营业收入。若考虑这些因素,则该企业过去三年并没有连续盈利,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

一、财务造假手段(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怎么去综述
1.市公司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常见的手段有:将出售业务部门或资产所得转化为营业收入;将收购支出转化为营业收入;将亏损打包进一个公司或部门,然后出售掩盖亏损;进行互换贸易夸大收入等。在财务操纵和财务造假也在与时俱进的时候,要避开财报中的雷,是很有难度的事情。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
2.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对于资产确认准则颁布之前已经存在的虚拟资产,应要求企业予以披露,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3.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另一个特点是,交易的结果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财务造假手段(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怎么做研究
1.鉴于该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上述收益的确定显然是不成立的。将利息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等计入其他应收账等科目,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收入造假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常用的手段,我们了解财务造假的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财报,排除不好的公司,寻找有价值的好公司。
2.或卖家低价向上市公司提供商品或服务,降低上市公司当期或后期营业成本。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核算。
3.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该企业以股份制改组所进行的资产评估为契机,将这些潜亏全部作为资产评估减值,与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增值18680万元相冲抵,使其过去三年仍然体现高额利润,从而达到顺利上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