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支出(教育财政支出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作者:邵昌 发布时间:2022-04-14 00:11:47 点赞:次
1.教育权利平等是指公民不论民族、性别、出身和宗教信仰等,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先天条件相同的个体,应获得相等的教育待遇和机会。教育公平就是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的享受一切教育待遇。
2.公平和效率的冲突,以及在长期里公平能够随着效率的实现而实现,这些从来就不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只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3.上面这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支持基础教育财政分权模式,当我们根据现实来修正上述模型的假设条件的时候,简单的财政分权模式将难以保证基础教育投入充足,也难以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充分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私立学校的行为,公立学校的投入也并没有与其生源质量相结合,如此发展下去,非常可能导致教育市场完全的分割,富裕家庭将成为高质量的私立学校的服务对象,收入较低的家庭则成为一般公立学校的服务对象,而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竞争。
4.教育财政活动要退出教育活动中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对后勤的支出、对学校社会服务活动的成本支出、对成人教育的支出等,这些活动并不具有公益性特征,应当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一、教育财政支出(教育财政支出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么去讲解
1.不完善的教育贷款市场首先排除的就是低收入家庭,恰恰是这部分家庭最需要教育贷款。在累进的税收之下,富人在公共品服务中补贴了穷人,由于公共品的提供有一笔固定成本,收入水平不同的人共同分担这一固定成本,使富人不需要独自承担固定成本,对他们也是有利的。
2.这一计划较少使用相对有效的一次性总额再分配手段,而过于依赖高额的边际税率。在教育产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另一项操作不当的政策是学校的私有化和民营化。
3.从相关主体的预算约束来看,资本市场不完善将导致低收入家庭或地区进行教育投资时面临相对更紧的预算约束,从而导致私人部门对教育投资的不足。
4.从上一节的一般均衡模型来看,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人的短视和风险规避,以及基于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社会分化等原因,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部分低收入者,他们的教育需求难以被满足,甚至由于供需两方面的原因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针对这部分人的教育服务。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澄清一些认识和政策上的误区。
5.在广泛的择校行为之下,高收入家庭有相对较高的能力支付"赞助费"或"择校费"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剧了以收入为基础的教育群分现象。

二、教育财政支出(教育财政支出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做简答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必然要求财政必须消除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歧视性财政待遇。人们会在好学校附近聚居,并且导致周围的房价上涨,那些不居住在好学校附近的家庭也往往愿意花费额外的成本让子女上好学校接受教育,这就是择校行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实际需求。
2.2005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演进教育财政政策一般来说都与教育财政体制机制有关。
3.一个经济好的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必然是最优秀的教育,他们会把孩子送往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的学校;而收入一般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入普通的学校就读,贫困的家庭甚至都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教师轮流制政策,这种名校热还依然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校民营化和私立学校的发展并没有解决原有体制下的教育预算问题,也没有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福利,甚至加剧了公立学校面临的预算约束。
4.所谓公共事务是指在私人社会里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却又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财政供给的越位、缺位或不到位现象,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重点保证对国家安全、政权法制建设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尤其是要保证对公共产品的支出,这是公共财政公共性赖以成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