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税收返还政策最新(今日/阐释)
作者:蔡永浩 发布时间:2022-10-10 14:25:36 点赞:次
红色政权成立初期的土地税收据为什么每年要变换新式样?向百姓借谷粮为什么不会失民心?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江西财经大学的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从三张泛黄的税收票证上,探寻一段值得回味的红色记忆。
第一张:新式样里的防伪智慧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丽华介绍,展馆中一张1932年开出的土地税收据“很有来头”。在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发行的《红色税收记忆》印花税票纪念册中,它成为红色政权早期税票设计中的典型代表。
展柜里,这张收据与另外两张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开出的土地税收据并排陈列。仔细比对,就会发现三张年份相近且都来自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收据,在式样上有着明显差异——最早出现的收据为碑形;一年后,收据由碑形变为方形;再过一年,方形收据上又加印了两条竖线。
在条件艰苦且印制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根据地频繁变换收据式样,目的是什么?
“是防伪。”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讲解员李欣珑介绍,为了防止敌人对根据地财政的渗透,税票版式定期修改可以作为一种防伪标识,有效挫败敌人阴谋。
第二张:借谷票中的守诺初心

另一展柜中,一张开具于1934年的借谷票格外“吸睛”。票面中央的图画,一群披甲执旗的战士被绘制得栩栩如生。票面上的红字“乾谷壹百斤”(即干谷一百斤)表明了借谷数量,票面下方“粮食人民委员”的落款印章磊落又规范。
据了解,当时革命根据地供给紧张,为了最大程度支援革命,故向民众预借谷粮充足红军给养之用,并开具借谷票作为凭证。日后,百姓可以拿着借谷票向政府要求返还粮食。
李欣珑指着一处横在票面上方、颜色稍浅的印记介绍,这里的“注销”二字表明政府已将这张借谷票收回注销,将借粮如数返还,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这种守诺态度得到了百姓拥护。
第三张:免税证里的暖心关怀

馆中,一张开具于1934年的土地税免税证来自当时江西省赣县白路区大坪乡。票证的主人名为“刘天才”,他为何能获得免税资格呢?
仔细辨读票证上的文字,可以发现他是因为“当红军”,被免除了包括父母和他本人在内三人的土地税。
“为避免因家人当红军而劳动力减少影响收入,推出给红军家属减负的免税政策至关重要。”李欣珑介绍,这张土地税免税证即是当时为红军及其家属免除土地税所开具的证明,体现了政策的暖心关怀。
戴丽华表示,这些票证脱胎于革命又服务于革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红色政权税收制度的探索,为后来税收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文字记者:贾伊宁、郭杰文
海报制作:贾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