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减少个人所得税负担(近期/信息)
作者:赵友志 发布时间:2022-10-13 03:13:17 点赞:次
建 筑 劳 务 一 点 通
个人所得税的必要性
随着金税四期的正式启动,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单位必须直面的问题,逃税漏税,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征信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考虑到大多职工不懂得附加扣除项要点、及填报操作流程。本文将以图片的形式,具体的指导职工如何利用附加项提高自己的免税收入!(哪怕年底的时候填写,通过汇算清缴也有可能退一笔可观收入哦!)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流程
第一步,请在手机上下载“个人所得税”APP。
第二步,打开APP,点击【个人中心】注册账号(需人脸实名身份信息)。
第三步,如果已经注册过了,请直接登录。
操作流程如下图

第四步,点开app,将页面拉至最下方,点击“专项附加扣除填报”。
第五步,在下方的“填报记录”年度处,选择年度。
第六步,选择2022年。
操作流程如下图

第七步,根据实际情况,点击对应的扣除项进行填报,如下。
子女教育支出扣除操作
- 确认纳税人基本信息无误后点击【下一步】。
-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录入子女教育信息,如当前受教育阶段、当前受教育阶段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完善后点击【下一步】。
- 选择本人扣除比例,点击【下一步】。
- 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即可。
操作流程如下图

子女教育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学前教育支出 | 学历教育支出 |
满3周岁至小学入学前(不包括0-3岁阶段) |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定额扣除 |
扣除 标准 | 1000元/月/每个子女 | |
扣除 主体 | 父母(法定监护人)各扣除50% | |
父母(法定监护人)选择一方全额扣除 | ||
注意 事项 | 1.子女在境内学校或境外学校接受教育,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接受教育均可享受。 2.子女已经不再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不可以填报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3.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4. 纳税人子女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应当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的证明资料备查。 |
继续教育支出扣除操作
- 打开个税APP,点击【首页】-【专项附加扣除填报】-选择【扣除年度】-点击【继续教育】。
-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教育类型”,填报“继续教育信息”。
- 选择申报方式。可以选择【通过扣缴义务人申报】或者【综合所得年度自行申报】。
注: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填报:【学历(学位)继续教育阶段】根据所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进行选择,【当前继续教育开始时间】填写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入学的当月,【当前继续教育结束时间】填写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结束的当月。
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填报: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分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所填写的项目一样,发证(批准)日期、证书编号、证书名称、发证机关,以证书为准。
操作流程如下图


继续教育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学历继续教育支出 |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 |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 |
境内学历(学位)教育期间 | 取得证书的年度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定额扣除 | |
扣除 标准 | 400/月 最长不超过48个月 | 3600元 | |
扣除 主体 | 本人扣除 | 本人扣除 | |
个人接受本科(含)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 | |||
注意 事项 | 1.对同时接受多个学历继续教育,或者同时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只需填报其中一个即可。但如果同时存在学历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两类继续教育情形,则每一类都要填写。 2.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应当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备查。 |
大病医疗支出扣除操作
- 选择扣除年度:“2022”,选择【大病医疗】,确认“基本信息”。
- 填写“医疗信息”【选择关系】选择本人、配偶、子、女。若选择配偶、子或女,需选择或添加患者基本信息;【医药费用总金额(元)】及【个人负担金额(元)】根据“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结果或者自行留存备查的相关票据如实填写。(注:若子女已满18周岁,则不可选择由父母享受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
- 下载并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点击首页【年度费用汇总查询】,查询到对应金额。
- 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
操作流程如下图

大病医疗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基本医保相关医药费除去医保报销后发生的支出 | ||
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 | |||
扣除 方式 | 限额内据实扣除 | ||
扣除 标准 | 每年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 ||
扣除 主体 | 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 | ||
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 |||
注意 事项 | 1.次年汇算清缴时享受扣除。 2.纳税人应当留存大病患者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复印件,或者医疗保障部门出具的纳税年度医药费用清单等资料备查。 | ||
温馨 提示 | 可通过手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并注册、登录、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后,通过首页的“年度费用汇总查询”模块查询大病医疗相关数额。 |
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扣除操作
1.选择扣除年度:“2022”,选择【住房利息贷款】,填写“基本信息”,根据所选产权证明方式,填写【房贷信息】(产权证明可选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权证、房屋买卖合同、房屋预售证明)。
2.根据贷款方式,填写【贷款方式】(可选组合贷、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3.填写配偶信息,选择【扣除比例】。
4.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
操作流程如下图

住房贷款利息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 | ||
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 (不超过240个月)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
扣除 标准 | 1000元/月 | ||
扣除 主体 | 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 ||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婚后可选择其中一套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或对各自购买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 |||
注意 事项 | 1.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 2.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备查。 |
住房租金支出扣除操作
- 选择扣除年度:“2022”,选择【住房租金】,确认“基本信息”。
- 填写【租赁房屋坐落地址】、【租赁起止时间】(要包含2022年度,才可抵扣)、【租赁合同编号】(按实写,如果没有可以自己编一个)、【出租方类型】(可选自然人或者组织)、【出租人姓名】(出租人身份证类型及出租人身份证号码可点【暂不选择】)。
- 填写【工作城市信息】(该项影响抵扣额度,省会1500元;非省会人口>100万,1100元;非省会人口≤100万,800元)。
- 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
操作流程如下图

住房租金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 | ||
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城市 | 市辖区户籍人口 >100万 | 市辖区户籍人口 ≤100万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
扣除 标准 | 1500元/月 | 1100元/月 | 800元/月 |
扣除 主体 | 签订租赁合同的承租人 | ||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只能由一方(即承租人)扣除 | |||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不同,且各自在其主要工作城市都没有住房的:分别扣除 | |||
注意 事项 | 1.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2. 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租赁合同、协议等有关资料备查。 |
赡养老人支出扣除操作
- 选择扣除年度:“2022”,选择【赡养老人】,确认“基本信息”。
- 点击【选择被赡养老人】。
- 点击【添加被赡养人信息】后,选择【被赡养老人】。
- 确认被赡养老人信息,点击【下一步】。
- 选择【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分配比例】,点击【下一步】。
- 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
操作流程如下图


住房租金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 | ||
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周岁(含)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周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 |||
独生子女 | 非独生子女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定额扣除 | |
扣除 标准 | 2000元/月 | 每人不超过1000元/月(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 | |
扣除 主体 | 本人扣除 | 平均分摊:赡养人平均分摊 | |
约定分摊:赡养人自行约定分摊比例 | |||
指定分摊: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比例 | |||
注意 事项 | 1.指定分摊及约定分摊必须签订书面协议。 2.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 3.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
建筑劳务一点通vx,获取更多丰富内容。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支出扣除操作
1.选择扣除年度:“2022”,选择【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确认“基本信息”。
2.点击【选择子女】。
3.点击【添加子女信息】后,选择【子女】。
4.确认被子女信息,点击【下一步】。
5.选择【本人扣除比例】,选择【100%全额扣除】或者【50%平均扣除】,点击【下一步】。
6.选择【申报方式】,点击【提交】。
操作流程如下图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附加扣除规则
扣除 范围 | 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支出 | ||
从婴幼儿出生的当月至年满3周岁的前一个月 | |||
扣除 方式 | 定额扣除 | ||
扣除 标准 | 1000元/月/每孩 | ||
扣除 主体 | 父母(监护人)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 | ||
父母(监护人)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 | |||
注意 事项 | 1.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纳税人需要留存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等资料备查。 |
温 馨 提 示
1本文所称父母,是指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所称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比照执行。
2纳税人首次享受专项附加扣除,应当将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提交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报送税务机关,纳税人对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的,纳税人应当及时向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
3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额一个纳税年度扣除不完的,不能结转以后年度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