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税收政策>+<园区服务>对接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独资 > 个人独资公司

怎么避免双重征税(1分钟前更新)

标签:

作者:王建国 发布时间:2022-10-20 17:45:32 点赞:


核心内容:中国企业无论是到境外投资,还是从境外创造营收、利润等,可能会遇到双重征税的问题。什么是双重征税?双重征税,又称“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基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税收管辖权,在同一征税期限内按同一税种对同...


中国企业无论是到境外投资,还是从境外创造营收、利润等,可能会遇到双重征税的问题。

什么是双重征税?

怎么避免双重征税,1分钟前更新

双重征税,又称“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基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税收管辖权,在同一征税期限内按同一税种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同时征税。基于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一国或数国同时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而产生。

例如:C国公民小明在A国做的某项业务收入一万元,在C国这项收入应交税2k,在A国这项收入应交税3k。

如果C国和A国没有签订税收协定:那么小明唯一合法的做法是分别向C国缴纳2k,向A国缴纳3k,小明自己剩下5k税后收入。

遇到双重征税怎么办?

中国税务局颁发的《税收协定相互协商程序实施办法》给出了答案: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请启动税收协定相互协商程序,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税收协定是通过降低所得来源国税率或提高征税门槛,来限制其按照国内税收法律征税的权利,同时规定居民国对境外已纳税所得给予税收抵免,进而实现缔约双方避免双重征税的目的

哪些情形可以申请?

对居民身份的认定存有异议,特别是相关税收协定规定双重居民身份情况下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程序进行最终确认。

“中国税收居民”与我们身份证件上的“居民”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我国税法,中国税收居民个人是指:

? 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 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符合上述条件的个人和企业即属于中国税收居民。

例如,一家跨国企业A公司在境外H国注册成立,按照H国国内法被认定为H国的居民企业。

但是,A公司将实际管理机构设在我国境内,按照中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居民企业判定标准,A公司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的居民企业。这就发生了法人居民身份确定规则上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可以提出相互协商,由缔约国双方按照双方协定判定其实际管理机构是在哪个国家,从而确定其居民身份。

二、对常设机构的判定,或者常设机构的利润归属和费用扣除存有异议。

一旦被认定为常设机构,就要将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按照缔约国另一方国内法规定缴纳税款。

在实践中,每个国家对判定常设机构的利润归属和费用扣除的标准都不同,有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执法随意性,被认定为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很大,企业有可能面临被双重征税的风险。

三、对各项所得或财产的征免税或适用税率存有异议。

这种情形主要指缔约国各方对协定中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财产收益等各类所得的定性,以及其适用的税率之间的税收争议,这种情形在实践中较为普遍。

四、违反税收协定非歧视待遇(无差别待遇)条款的规定,可能或已经形成税收歧视的情形。

这种情形在实践中也颇为普遍。在相同情况下,纳税人的国籍、常设机构、资金来源、支付等各方面,都不应影响其在缔约国另一方享受与缔约国另一方企业同等的纳税义务。

但是在实践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同时获得境外国家居民企业身份时,却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有些国家还制定出专门针对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歧视性税收政策或者采取更为严厉的管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走出去”企业就可以申请相互协商程序。

五、对税收协定其他条款的理解和适用出现争议而不能自行解决的。

这是一个兜底性条款,包含除前面四种情形以外的其他情形在执行中的理解和适用出现争议而不能自行解决,需要提起双边协商的情形。比如,因缺乏对纳税人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错误执行协定条款等情形。

六、其他可能或已经形成不同税收管辖权之间重复征税的。

这也是一个兜底性条款,将上述五个情形以外所有可能引起税收争议的情形全部囊括在内。

需了解的雷区有哪些?

税收协定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境外投资都能使用,一不小心还有可能踩雷。

一、低税率或零税率的境外公司也可能被要求在中国境内缴税。

中国税局会以中资(中国企业或者中国自然人)控股、实际管理地、无实质经营等理由,将其视为中国公司。这种情况不能申请税收协定。这样一来,低税地开公司跟中国境内开公司在税负上没有差别。

二、税收协定规定的优惠条款“没那么简单”

实践中诸多条款很难被直接应用。例如,香港母公司从中国大陆子公司分回的股息收入预提税率5%,实践中有很多公司无法享受,其重要原因就是无法满足“受益所有人”的条件。

国家税务局对“收益所有人”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哪些是容易被视为不满足“受益所有人”条件的不利因素,这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判断。

三、有面临“滥用税收协定”的风险

税收协定的目的是避免双重征税,合理利用可以减轻税负;但是“滥用税收协定”的雷区却让人防不胜防。

一旦境外公司以及交易模式被认为“滥用税收协定”,那么纳税人时刻面临境内外所得双重甚至多重征税的局面,所以这部分专业性比较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懂得利用税收协定实现真正的减轻税负。

不同国家地区税收法规及征管环境与中国的巨大差异,建议咨询佰信,协助办理相关服务!

推荐阅读

    1.个人独资企业所得税用交吗(个人独资企业出售房产缴税)

    个人独资企业所得税用交吗(个人独资企业出售房产缴税)1.借鉴200的做法,纳税人在等候办理业务时就可以扫一扫,要通过提升互联网办税水平,债务融资成本与五种不同衡量方式下的税收筹划程度之间的关国有独资公司拥军拥属系并不一致,可...

    2021-10-08<作者: 梁镒麟>

    2.企业所得税政策最新消息(实时/阐释)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8〕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

    2022-10-17<作者: 刘要辉>

    3.税务查账政策规定(当日/认识)

    查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浅谈,适用于纪委监委、巡察等一线人员!!纪检监察案件查账主要针对涉嫌违纪违法的检查对象和党员领导干部,查账的目的是查清违纪违法事实。巡察主要通过查阅账目发现疑点并通过巡察“12+N”种方式予以验证,由此发...

    2022-10-16<作者: 喻之清>

    4.如何为企业合理节税提供资金(本月/阐释)

    国家出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给广大创业者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和提供有有利的收税环境,中小企业除了可以享受税收政策福利外,还可通过税收筹划来达到减负,也就是所谓的合理避税,一壶茶整理关于合理避税的12个实用方法,希望...

    2022-10-13<作者: 韩建发>

    5.二套房契税多少(一套房契税多少钱)

    二套房契税多少(一套房契税多少钱)1.(3括号契税采用比例税率,即在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变动行为时,对纳税人依一定比例的税率课征。无论是新房仍是二手房,当房子生意或许赠与过户的时分需求交纳必定份额的契税。第四条契税的计税依据:国...

    2022-03-24<作者: 宋增彬>

相关文章

    1.2022最新的工资税率表(月工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022)AAD

    年终岁末,同事之间较为期盼和关心的话题,就是2021年终奖了,能发多少以及新税法实施后年终奖怎么计税,扣税多少。而今年你的年终奖就可能会在新个税政策下发生变化。其实,早在2018年,相关个税法就已规定,个人年终奖在2021年12月31前依然...

    2022-05-21<作者: 王兆宽>

    2.律师个税筹划案件(律师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那么在收入不超过6万元内,在具体征管中,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经营所得适用的是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因此,如果张先生提供的服务为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96万元。规定统一按照30%...

    2022-05-24<作者: 郑少宋>

    3.个体工商户如何申请核定征收(个体工商户核定征收网上申报流程)BCY

    个体户核定征缴的流程如下所示:一、自主申报:按时定额户要依照税务机关要求的申报限期、申报具体内容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填好相关申报公文。申报具体内容应包含运营领域、运营总面积、聘请总数和每月经营额、收入额及其税务机关...

    2022-05-17<作者: 元鹏程>

    4.捐赠支出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捐赠政策」

    税法所规定的实物捐赠视同对外销售货物行为,同时又不多缴税呢,借:主营业务成本100万元,改为先向公益性社会机构销售货物。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由原来的捐赠实物改为捐赠销售款。所以,而税法要求按捐赠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视同销...

    2022-05-22<作者: 肖灵东>

    5.税收洼地增值税又退吗(当日/信息)

    减税降负核定征收低税率,年末之前增值税1%,后续是否会恢复?年末不仅是建筑行业回款的时候及企业开票的高峰期,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讲也是账务处理出现成本缺口解决成本票据的高峰期,年底的汇算清缴让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在年底对企业...

    2022-10-09<作者: 刘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