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给个体户转账避税违法吗(本月/研读)
作者:周文丰 发布时间:2022-10-22 04:16:44 点赞:次
最近,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媒体公共账户中,关于银行公共私人讨论,普遍存在过度解读政策、公共私人和税务检查必然联系现象,使一些财务人员开始变得非常谨慎,公司企业一些正常业务交流变得害怕。那么,公转私真的那么可怕吗?让我们了解一下银行公转私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一、什么是银行公转私业务,公转私会被检查吗?
一般来说,银行公转私业务是指资金直接从公司账户转移到私人账户。税务局会监控5万、50万、200万的公转私吗?公转私会被检查吗?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令,的中国人民银行令〔2016〕第3号《 管理金融机构大型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以下情况将列为大额交易。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需要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行的监督检查:
一是自然人和非自然人的大额现金交易,国内和跨境报告标准为5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
二是非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国内和跨境报告标准均在20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在20万美元以上。
二是非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国内和跨境报告标准均在20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在20万美元以上。
三是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转账交易。国内报告标准为5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跨境报告标准为2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
《管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的新要求,主要用于预防、遏制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有助于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进一步符合国际标准。
根据《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5万、50万、200万的公转私不是税务局对企业的监控,合规的公转私还可以!当然,目前的信息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都建立了税务银行金融情报交换平台。税务局还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情报交换平台发布可疑交易报告,寻找逃税!
在2019 2月12日,央行发布的《关于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证的通知》(银发[2019]41号)政策非常明确:加强银行账户资金控制,取消开户许可证!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证,企业银行账户只需备案,不减少对银行账户的监管。相反,央行在全面取消国家企业银行账户许可证后,将更加重视银行账户的监管。因此,一旦企业被税务检查,税务机关有权将公司的银行流量数据转移给银行,并要求解释每个账户的来龙去脉。所以公转私业务也不能随心所欲!
二、常见的公转私业务有哪些,如何体现其合规性?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下列款项可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①工资、奖金收入;②稿费、演出费等劳务收入;③债券、期货、信托等投资的本金和收益;④个人债权或产权转让收入;⑤个人贷款转存;⑥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和期货交易保证金;⑦继承、赠与;⑧保险理赔、保费退还等款项;⑨纳税退还;⑩农、副、矿产销售收入;其他合法款项。其他合法款项。
公转私业务一般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如工资支付、个人储备提取、员工报销预付费、差旅费和补贴、工伤赔偿、自然人投资者股息、自然人和企业贷款等。这些将涉及银行公私转账,如果是正常业务,不逃税,不用担心,当然,如果企业向个人支付各种款项,没有合法有效的凭证,首先会计的真实性,准确性怀疑,另一方面,所得税也面临不可扣除的损失。因此,公转私业务的摘要需要详细、清晰地记录,附上的原始凭证等证据链支持材料需要真实、完整。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业务:
例1:支付员工工资、奖金等
公司通过银行发放员工工资,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这是最常见的公共转移私人情况,使用公共账户的资金转移到私人账户是合法和合规的。但从财税的角度来看,必须证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企业应提供相关证据链:公司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劳动合同(协议)、考勤表、领导批准的工资表、社会保障支付证明、个人所得税申报表、银行转账收据等。实际上,一些企业伪造劳动合同,虚假增加员工。但社会保障纳税后,未来工资总额与社会保障基数和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总收入进行比较,虚假公私支付工资的风险更大。
例2:支付员工报销的差旅费等
实际上,部分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差旅费报销相关文件(差旅费补贴标准)和相关票、过桥费、加油费等证据,只有自制文件给员工大量的差旅费补贴,证据链不足,存在税收风险。报销差旅费需要公司制定相关差旅费报销管理制度等文件,并将相关票、过桥费、加油费等证明与差旅费补贴一起报销,证明差旅费补贴的真实性。
例3:员工向公司借用的备用金
预支备用作差旅费、零星采购等备用金,一般按估计金额领取,支付后一次报销,多退少补。一般公司会规定前账未清,不得继续预支。备用金主要用于小额零星报销费用,使用范围为:除工资统一项目外的其他个人费用;旅行者必须携带的差旅费;其他现金支出等。企业部业部门人员时,需要填写"备用金贷款单",借款人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写借款单,并按流程办理签字手续。财务人员审核签署的贷款单内容是否正确、完整,经审核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做账时,根据"备用金贷款单"入账。公司转账给个人备用金,可以直接支付个人现金,也可以用银行转账。公司账户支付备用金需要手续齐全,原始凭证齐全,摘要清晰。
例4:支付股东股息
股息是回报股东的主要方式,但对于自然人股东来说,按照现行税法,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公司将公共账户上的利润按股息和股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金额转移给股东,这已经是完税后的股息,因此这种公共转移私人行为也是合规的。
例5:支付个人稿费、演出费等劳动收入
例如,A公司通过公共账户支付教师培训费20万元,并按劳动报酬收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后报酬转入教师个人卡也是合规的!
银行对公转私业务有何规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四十条 单位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
每笔超过5万元的,应当向其开户银行提供以下支付依据:(一)支付工资协议和收款人清单。
……
(十)证明其他合法款项。
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应纳税款的,应当向开户银行提供纳税证明。银发〔2007〕154号简化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的处理程序。(3)简化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的处理程序。
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超过5万元的,支付单位在支付用途栏或备注栏注明原因的,不得另行出具支付依据,但是,付款人应当对付款原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因此,公转私转账时也要注意备注栏,企业公转私转账备注要真实反映支付原因,并保证合法性。
比如股东公户注资,备注:投资资金;
公司转让给股东,根据实际情况,注:股东贷款、采购款报销、报销**费用等
雇佣他人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稿酬、课酬等
四、哪些业务有风险?需要特别提示的事项
为何严查公转私业务?在实际情况下,公户向私户付款,往往隐瞒贪污、挪用公款、逃税等犯罪违法行为。
为了少交税,一些企业试图利用私人账户避税。一些企业使用私人账户收取款项,不开具发票或申报,并通过隐藏收入来实现避税的目的。如果企业以非法手段通过大量私人转让逃税,事实上,无论这种行为是否包含在大型交易报告中,都有税务风险。这类企业一旦被税务局检查,除缴纳税款外,还可能涉及缴纳滞纳金和罚款,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2017年6月,即税银金融情报交换平台建立后不久,眉山市某商业银行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向眉山市人民银行反洗钱中心提交了自热者黄庆(化名)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眉山市人民银行立即通过情报交换平台向眉山市地方税务局传出报告。
根据可疑交易报告,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眉山市人黄庆在眉山市某商业银行开立的个人结算账户共交易1904笔,累计金额高达12.28亿元。这些交易主要通过网银渠道完成,具有明显的异常特征。例如,其账户交易频繁,大大超出了个人结算账户的正常使用范围。其账户不设置资金限额,不控制资金风险,不规范。此外,黄庆本人身份复杂,是许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的个人账户经常与他控制的公司账户交易,资金通常进出快,过渡特征明显。根据这些异常信息,银行可疑交易报告称,黄庆涉嫌逃税、避税等违法行为。
税务局密切关注疑点线索,对线索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和访谈 自查,当事人黄庆追缴4000万元个税。(案例来自网络)
以上案例提醒我们要注意公转私的风险,不能得出不允许公转私的结论,公转私必须查处,公转私等于逃税。有些公司老板只是喜欢把钱存在自己的私人卡里的感觉,不是为了逃税,习惯用自己的私人卡收公司的钱,当你需要支付时,你可以转移到你的公共账户,但这并不清楚地解释正式的业务。如果公共转移的来源不清楚,可为公司对股东的股息,并根据股息和股息支付个人所得税的风险!
公转私业务提示大家注意几点:
一、公私资产不得混合!股东将投资资金投入企业后,公司应当使用单位账户进行外部经营。公司账户与经理、股东账户之间不得进行非法资本交易,以确保公司财产的独立性和正常的经济秩序。如果公司账户与股东账户之间存在大量、频繁的资本交易,导致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则可以确定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财产混合。资产混合,存在股东与公司共同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
二、个人账户与其控制的公司账户交易频繁,容易引起税务局的关注。税务局会认为企业涉嫌逃税、避税等违法行为。
网络支付也受到监管!央行明确要求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型网上支付纳入央行监控管理。其中一个目的是检查私人收款导致逃税!
总之,对于我们的正常业务,公转私并没有那么严重和焦虑。在了解了公转私的背景和科学真理后,我们可以轻松地处理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