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和什么(当日/诠释)
作者:梁华苹 发布时间:2022-10-26 03:19:47 点赞:次
几天前,“邓伦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登上微博热搜。
让我们不禁感叹一声:明星真是太赚钱了!

一个小目标,虽然看着数字惊人,但我们仿佛都已经有点麻木了。
因为就在近几年,先有范冰冰逃税2.5亿,被追缴并罚款9亿;再到去年郑爽逃税1.9亿,被追缴并罚款2.99亿;主播薇娅逃税6.43亿,被追缴并罚款13.41亿元。
所以我们这期就来聊一聊,明星这么赚钱,为什么还要偷税漏税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明星片酬和广告代言等费用都是高得吓人的。
以邓伦为例。

曾与邓伦合作过的品牌“华文食品”,在上市招股书中显示,2019 年4月- 2021年4月期间,约定邓伦担任“劲仔”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合同总金额为2178万元(含税),也就是一年1100万左右。
而偷逃税事件曝光前,邓伦还手握10余个品牌的代言。也就是光在广告代言这一块,邓伦一年就可以收入1.5亿左右。
再加上影视片酬、综艺、直播带货和商业活动等,可见收入之多确实超乎想象。
明星收入真是太多了,就造成需要交的税也非常之多,按照个税45%的边际税率,他们纳税金额往往都能达到。

利益金额太大,就容易让他们失去该有的理智。
再有就是存在侥幸心理。
因为在明星纳税环境里,周围的人如果不缴而你去缴,你就会心理失衡。
这就是中国演艺圈和主播疯狂逃税的底层逻辑。反正又不是自己一个人这样做,别人都没有被抓到,那我也不会被抓。
并且,他们还可以利用花样繁多的偷税漏税手段,来钻监管的漏洞,让税务系统很难稽查到他们。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罚力度太轻了。
很多明星觉得,即便是被抓到了,惩罚力度对他们而言,也不会有伤筋动骨的作用。
甚至觉得,“偷税漏税”最严重也只不过会被罚款,反正又不用坐牢。
当一个群体,通过一定手段获得不当利益的犯错成本,远低于被惩罚时的处罚代价,就会盲目乐观。
总的来说,他们也许就不怕“偷税漏税”的事情被查,因为利益大于风险。

那么,明星又是如何避税的呢?
一是滥用核定征收优惠。
利用一些地区采用核定征收降低税负成本,以及返还部分企业所得税和个税等方式。
例如,前几年明星大规模在霍尔果斯注册“空壳”公司,却无实质性经营业务。
二是转换收入性质。
让税收系统面对多种不同性质的收入很难下手。
三是借虚假合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的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虚开票、做假账、多套账、借壳高估上市、高估无形资产、公转私等。
从而达到隐藏真实收入,偷逃税务的目的。
但是现在这些方法,已经没那么管用了,下一个话题我们再详细说明。
那么,为了制止明星的这种“风气”,我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是堵住他们还想翻盘的后路,不要以为补缴税金和罚款之后,还能轻松地赚回来。
也就是对于劣迹艺人,以后需要进行“封杀”,解约代言等。

以此来警示别的明星或主播,不要以为风波过后,还能再次趁机复出。
但作者个人认为,艺人相关的作品大可不必一同封杀。
因为作品只代表一个时期的劳动成果,没有绝对的对错,并且作品还可能是经典的,或者是达到一定艺术价值的。
如果一锅端就否定和下架劣迹艺人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广大观众,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再回到查税的话题。
据了解,邓伦这次查税是通过上海市税务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的。

也就是无论利用何种避税手段,凡是税务机关重点关注的行业和群体,都很难逃过大数据的法眼。
无论明星公司做任何操作,哪怕是很久之前的,也必然会有网络痕迹,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原有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就会逐渐被打破。
尤其是影视行业这种高收入人群,如果再以虚构交易、改变业务性质等形式逃避税收,系统很容易提示风险,就会被税务机关筛查分析。
伴随着自然人纳税识别号的建立,未来我们每个人的资产收支,在税务部门面前都会成为“透明”的。
如果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