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权利(本月/分析)
作者:邹桂明 发布时间:2022-10-26 12:53:37 点赞:次
说到税务检查,每个公司老总和财务人员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安徽破获利用“阴阳合同”隐瞒股权转让收入逃税案。安徽省淮南市税务稽查部门根据举报线索,查实安徽某药业公司股东鲍某与殷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实际持有的该药业公司51.09%的股权转让给殷某,实际转让价格为7000万元。后鲍某为偷逃相关税款另行伪造《股权转让协议》进行纳税申报,少缴税款合计1175.48万元。
淮南市税务稽查部门依法作出对鲍某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的处理处罚决定后,鲍某未按期补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税务部门随即依法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鲍某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进入司法程序后,鲍某补缴全部税款。
2021年3月,安徽省某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鲍某将其持有的某公司股权转让他人后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且涉及金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逃税罪,依法判处鲍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这些案例都提醒企业管理人员在新一轮税务检查到来时要积极自查,避免违法纳税。那么,税务稽查,到底查谁?如何查?企业如何合法纳税?

- 查谁?
关于税务稽查?会不会有很多人关注我?是不是想查我就查我呢?事实上,税务稽查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行政执法行为。关键点在于行政执法,任何一项执法行为都是有规矩的,从这一点讲,就不会是想查谁,就查谁的。税务稽查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税务稽查的稽查对象来源,有四个方面。
01“被抽查”
抽查的关键就在于“随机”。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名字在税务稽查的系统里有一个“数据库”。在有税务稽查任务的时候,就会从数据库里进行抽奖,形式类似摇号,抽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会有两个概念。一方面,无论你的企业多么诚实和规则,你都可能被选中。另一方面,如果你有问题,你被怀疑非法逃税,你可能无法获得。
02“被举报”
目前,从中国裁判网对应企业进行检查的案件可以看出,很多案件来自报告,有群众报告。
03“被分析”
金三系统对企业涉税数据的分析将得出企业经营异常的判断。这类企业也将被放入税务检查的数据库中,但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异常企业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你被检查的概率非常高。
04“被关联”
也就是被其他行政机关转办,交办等形式关联到的税务稽查。
如何查?
根据《税收征管法》,税务稽查被赋予的执法权力有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责成提供资料权、询问权、查证权、检查存款账户权、税收保全措施权、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权等。
在实施检查时,税务部门检查人员一般2人一组,会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将通过现场检查、查询、取账簿信息、取证原件、研究空白发票、取发票原件、检查电子信息系统、检查存款账户、储蓄存款等方式进行检查。需要注意的是:
01
税务稽查会涉及到企业重要的财务、税务信息与资料,企业需要提供检查所属年度的相关财务、税务资料,例如账册、凭证、合同等。
02
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大多数企业现在使用电子金融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企业财务人员经常感到困惑。使用信息会计后,企业总账、明细账等,还需要打印输出吗?按照相关规定,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企业还要将账册,凭证等纸质输出并装订成册。检查人员同时也会采集并复制企业的电子涉税经营财务数据资料。
03
如果企业的涉税问题比较重大,并跨越年度,检查人员也会调阅相关年度的涉税资料。
我们以发票为例,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稽查案例,比如:
自3月中旬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对1859家违法企业进行了专项行动,如打击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等,截至5月底,已立案检查;移送公安机关1658户,抓获虚假发票嫌疑人734人。此次专项行动旨在切实维护经济税收秩序,保障各项支持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见效,为复工复产营造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
在河北,税务部门和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利用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虚开发票的重大犯罪团伙。该团伙控制企业97户,涉嫌虚开发票2331份,涉案金额2.1亿元,其中涉及虚开防疫物资口罩14.67万只、消毒液700万毫升,以及若干数量的温度测量仪和酒精。
在深圳,税务部门和公安机关4月联合开展“春雷行动”,破获了5个利用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犯罪的团伙,67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查扣一批作案工具。该案涉及虚开防疫物资价税合计333万元。
正确认识税务筹划
目前,许多企业会遇到以下情况:公司纳税,负担很重,公司管理总是希望财务部门能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方法;业务部门签订的合同由海外收款人不明确,公司必须支付这部分税款以增加成本。由于税务检查如此严格,企业不能进行税务规划吗?并不是的。税务筹划不等于避税!税务筹划是一种合法合理的纳税手段!
今税咨询温馨提示,纳税人在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参排和筹划,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纳税人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