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递延所得税的公式)
作者:李卫 发布时间:2022-03-24 07:36:34 点赞:次
1.通过该例子可以看出,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组成,一般来说所得税费用为正数。
2.企业所得税一般核算原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核算,一般遵循以下程序:确定当期所得税。
3.所以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适用于不能正确提供企业利润所得的企业。而且之后持有过程中,在初始未予确认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范围内的摊销额的差异也不予确认。这是因为所得税费用实际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会计处理与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的税务处理相结合,二者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4.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当前会计上应确认是税法暂不要求确认的税款,这笔钱当期未交,仍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以后再实际缴出去。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会计利润为负数,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也有正有负。
5.当会计与税务产生时间性差异时,应当以会计口径计算所得税费用,以税务口径计算应缴所得税,二者之差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体现。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构成,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确定所得税费用的正负。

一、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递延所得税的公式),怎样概述
1.只有因减值引起的差异才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计摊销,一般来讲如果没减值,账面价值会相对较高,所以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首先账面价值肯定是等于公允价值,计税基础一般是入账成本或者摊余成本,所以两者差异要确认所得税影响。
2.所以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适用于不能正确提供企业利润所得的企业。进行汇算清缴相对复杂,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计算:先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额,接着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最后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方法分为核定其应税所得率和核定其应纳所得税额二种:对于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企业。
3.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即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递延所得税的公式),怎么去了解
1.税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上,所得税计算当期费用抵减上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包括永久性差异。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700*25%=175(万元),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300*25%=75(万元),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
2.采用核定其应税所得率的方法纳税人不属于以上情形的,采用核定其应纳所得税额。如果递延所得税出现在贷方,会计的所得税费用大于应缴税费,可以延后缴税,形成未来要支付的所得税;如果出现在借方则恰恰相反,会计的所得税费用小于应缴税费。通过该例子可以看出,在企业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金额为正数时,受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所得税费用可能会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出现负数。
3.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300*25%=75(万元)。
4.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当前会计上不应确认是税法要求确认的税款,这笔钱当期交了,是不应该计入当期费用,应予递延在以后再计入费用。企业需要关注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前提是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转回,如果未来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不应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需要在实操中注意这一点,防止出现虚增所得税收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