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教案(第三课个人收入与分配的教案)
作者:庞玲 发布时间:2022-04-12 22:46:09 点赞:次
1.自觉纳税是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总结: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它: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偶然所得等。
2.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尚不能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收入与分配教案(第三课个人收入与分配的教案),要怎样回答
1.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区分: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必然性:有国就有税。注意:其他的非按劳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了财力上的保证。
3.▲判断:个税免征额由2000元上调至3500元,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使月收入35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税收收入就越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4.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5.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二、收入与分配教案(第三课个人收入与分配的教案),怎么应对
1.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财政收入与支出考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财政收入的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3.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