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成本(农业成本保险)
作者:张书格 发布时间:2022-04-24 02:05:17 点赞:次
1.提升农险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保险向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解决长期以来在传统农险承保理赔实务中突出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监管难问题,而借助应用科技手段,提升农险信息化水平正是其中关键。
2.自2019年首次在北京试点农险电子化模式以来,农业保险承保电子化服务已分别在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广东、重庆、河南等地区落地实施,山东、新疆等地也将于近期上线。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尤其是近几年的全球疫情带来的市场经济影响下,农业保险补贴难以及时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用的发挥。
3.现如今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由于收取的保费超出了实际风险,保险机构往往承保时采取非正常手段竞争业务,理赔时扩大赔案损失调节赔付水平。它为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4.保险保障对象为全体农户,包括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市级保险机构遴选结果正式公布后,各县区要督促新承保机构和原承保机构要做好过渡期安排与交接工作,严禁在过渡期内恶意突击投保。
5.提升农险保障水平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重要农产品保险的保障深度大都在30%至45%之间,《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上线的农险理赔信息化涵盖报案信息采集、查勘定损、查勘定损结果确认、支付赔款及客户回访等理赔业务全流程。

一、农业成本(农业成本保险),如何做辨析
1.提高小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尚不健全,一些经营不规范、侵害农户利益的市场主体违规成本有限,监管部门对其的行政处罚不足以形成威慑;农业保险合同规定的分阶段赔付方法也制约了保障水平。
2.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业收入保险方面,去年提出扩大试点范围,今年则明确提出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可见推广力度又进了一步;在农产品的选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此次《通知》提到了糖料蔗及大豆、种业、油料作物的保险,这在当前国际农产品比较紧张的局势下具有特殊的意义。保障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业务上的服务意愿,增强其投入积极性将会是一大难点。
3.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保障农作物的直接物化成本,没有覆盖地租和人工成本,农民获得的风险保障不够充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对财经网金融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服务机构少,与农业市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符,农业保险供需失衡的现象值得关注。
4.示范条款明确并提高了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最高赔偿标准,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保险损失补偿能力。为有力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监管部门亟需突破难点。

二、农业成本(农业成本保险),要怎样解析
1.示范条款对责任免除范围进行了精简或合并,能更好地保障农户利益。
2.此次《通知》的印发,无疑为推动农业农村保险进一步加码。当前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农业保险的供需失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服务机构少,与农业市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符;财政补贴是我国农业保险区别于其他商业保险的显著特征,由于长期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导致我国农业保险面临较大的财政支付压力,而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特别是近几年的全球疫情所带来的市场经济影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使得农业保险补贴难以及时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用的发挥;农业保险合同的缺陷也不利于提升保障水平,分阶段赔付的方法影响了保障水平提升;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尚不健全以及农险市场主体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扭曲,一些经营不规范、侵害农户利益的市场主体虽然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查勘定损标准与规范。
3.保险费率应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4.能够与农村信贷形成互补,也能够分散信贷机构的涉农贷款风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从而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示范条款制定坚持更加通俗化、标准化原则,对保险期间、保险标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权利与义务、理赔处理等内容进行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