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税收优惠政策返还多少钱(当日/诠释)
作者:侯昆 发布时间:2022-10-17 01:28:41 点赞:次
4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总体情况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报道记者:近年来,减税降费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今年推出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今年备受社会关注的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又将对我市当前保市场主体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郝静: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减税降费是最公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惠企政策。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把减税降费作为宏观调控最关键的措施,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精准推送、智能办理、效果评估、严实督导”全链条管理模式,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直达快享。2017-2021年,五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000亿元,有效激发了我市市场主体活力。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规模退税减税力度空前,刚刚鞠局长也介绍了,全市预计再新增退税减税约370亿元,将有效帮助近百万户涉税市场主体渡难关、复元气、促发展。
在新的税费支持政策“组合拳”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最重拳”,较以往政策规模更大、分量更重、受益市场主体更多,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聚焦重点发力。突出支持小微企业和6个重点行业。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发展的主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当下最困难的群体。6个行业包括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这些行业都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二是存量一次清零。今年的留抵退税,不仅退还增量,还退存量,将把小微企业和6个重点行业若干年以来未抵掉的进项税额全部退还。6月份之前退还微型、小型企业留抵税额;7月份开始退还6大行业中型企业留抵税额;10月份开始退还大型企业留抵税额,年底前全部完成。通过分类分批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历史性解决企业存量留抵问题。三是增量退税扩围。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政策,扩大到所有小微企业和6个重点行业。这些企业从4月份就可以申请全额退税,彻底实现“存量清零,即增即退”。落实好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资金保障。为帮助地方落实好政策,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了1.2万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市财政局经过积极争取,统筹安排好、用好中央资金,合理调配自有资金,重点支持退税规模大、财政困难的区市,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退税减税政策落实到位。3月22日,财政部下达了我市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专项资金69.3亿元,我局第一时间将资金全部分配下达区(市),为基层落实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送去“及时雨”。
二是推动政策直达快享。一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扩大政策的知晓度,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二是持续简化、优化退税办理手续,实现无纸化、清单式、“一键式”轻松退,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另外,常态化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企业”活动,帮助企业疏通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问题。
三是妥善处理好“退与收”的关系。一方面,不折不扣地把退税减税的政策落实好,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应缓尽缓、应免尽免。另一方面,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坚决杜绝以组织收入为名,在退税减税上打折扣、搞变通。
四是加强监管问效。防范打击骗取留抵退税违法行为,针对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要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涉企税费政策“监测点”“监察员”“直通车电话”作用,对退税减税政策落实开展全方位监督。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抵消税费政策红利。
青岛日报记者:近期国内疫情多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到严重冲击,请详细介绍一下更大力度退税减税政策中,都有哪些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帮扶措施?
郝静: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位记者提的问题非常精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的主力军,保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抓住了保市场主体的关键。今年在以往政策延续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升级加码。为方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政策,我把其中含金量最高、获得感最强、支持效果最好的几个政策来简单介绍一下,可以概括为“3+2”政策包。
“3”指3个国家政策大礼包:
一是留抵退税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存量6月底前全额退还。
今年,全国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退税规模1万亿左右,占到全部退税规模的三分之二,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国家保市场主体中的优先级和重要性。据此测算,我市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退税规模预计180亿元以上,超过以往三年的退税总额。自4月1日政策正式实施,截至4月13日,已为我市近2200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退税64.1亿元,为困境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输血”、雪中送炭。
二是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新的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政策出台以后,叠加现有的起征点等增值税优惠政策,几乎覆盖了所有小规模纳税人。该项政策将为相关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0亿元。
三是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基础税率是25%,经过之前几次对小微企业的减负政策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以下的,实际优惠税率已经降到2.5%;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之前实际优惠税率已经降到10%,本次“再减半征收”,降到5%。
“2”指两个地方政策大礼包:
我们在不折不扣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在地方权限内顶格落实。一是顶格落实地方“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中央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优惠政策适用主体范围扩大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另外,政策期限延续到2024年12月31日。在此基础上,我市自我加压,统筹财政承受能力,在地方权限内顶格按50%幅度减征“六税两费”。企业先行享受其他相关优惠后,可再叠加享受该政策。该项政策将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20亿元以上。
二是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税政策期限延续到今年年底。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属于财产行为税,无论经营状况如何,是否正常经营,都需按照企业房产和占地面积计算缴纳,相对而言,在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这项税收优惠的获得感更强。2020年3月,我市在疫情突如其来、企业遭受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市就在省内率先出台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税政策,受到广大市场主体的普遍欢迎。之后,连续4次将政策进行延续。今年的政策延续将再为我市市场主体减负约13亿元。
接收到今年这些减税降费的政策“大礼包”,我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基本实现了税费“零负担”。
齐鲁法制网记者:请问在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之外,我市还有哪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财政投入情况?

李彬: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居民就业、推进技术创新、带动投资消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市财政局一直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我们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省市关于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些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协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我们对他们进行精准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
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很大的难题就是融资难问题,特别是解决企业短期流动性资金支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局会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政策性转贷、贷款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活水。
一是提供低成本政策性转贷资金。市财政出资2亿元,引导国有投融资机构按照不低于1:2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费率低至0.04%/日的应急转贷服务,这个利率非常低,帮助企业低成本渡过短期资金难关。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167家(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479亿元。
二是实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银行不良贷款置换或财政补助,鼓励银行机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已累计投入贷款风险补偿金超过10亿元。
三是推广多样化融资贷款模式。推出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模式,将银行承担100%贷款风险转变为保险公司、银行和担保公司三方进行风险分担,已累计为2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82笔,财政累计补贴3500多万元,撬动银行贷款13.67亿元;推广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零门槛、纯信用、无担保、低利率融资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114笔,贷款总额达到2亿元,有效缓解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政府采购供应商资金压力。
四是支持担保机构助力企业融资。目前累计安排1亿元对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融资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进行补贴,引导担保机构降费让利,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出资5亿元成立青岛融资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对符合条件的业务按照再担保代偿额给予最高100%补偿,公司成立半年多以来,在保余额已突破25亿元,平均担保费率保持在1.1%左右;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优势,青岛农担公司累计担保金额超38亿元,有效解决三农主体融资难题。
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强劲资本动能。构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科创母基金、国有资本股权制基金“立体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优化奖励让利政策,支持基金投早、投小。截至目前,基金投资额超过316亿元,投资项目中50%以上为初创期、早中期项目。
(二)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从企业培育、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几点出台的相关措施。
一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微企业。2021年安排2.7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带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超过14亿元,2022年预计资金支持规模将达3.6亿元。我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关做法去年被《新闻联播》进行宣传报道。
二是实施“沃土”计划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自2022年起,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发送科技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奖补、建设创新载体等方式,厚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沃土,力争到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1万家。
三是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引导企业用好短期出口信用险工具,规避收汇风险,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对小微外贸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保费给予全额补助,每年惠及近千户小微外贸企业,带动外贸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
(三)打造让中小微企业满意的服务环境
一是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微企业服务载体。市财政累计统筹资金1.8亿元,建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特色载体4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4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9个。2022年预计再投入1000万元,持续优化提升平台载体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惠企政策宣讲活动,走出去结合“四进四问”大调研,到基层、企业等一线进行政策宣讲、听取意见建议。请进来主要指财政局推行“天天都是机关开放日”,邀请企业进机关面对面进行政策解读,促进政策落实。
三是提升政策透明度和获得感,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青岛政策通”一站式惠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查询、申报、公示、兑现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推动全市惠企政策资金兑现高效、透明、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