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税务筹划行为举例说明(近期/信息)
作者:贺帅 发布时间:2022-10-18 22:00:41 点赞:次
大部分企业和个人能够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合规地进行正当税收筹划享受税收优惠,但有些企业或个人则进行恶意税收筹划,其后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近几年,我们国家税务部门查处曝光了一批典型的偷逃税案例,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也表明我们国家严厉打击偷逃税款行为,要求企业、个人依法纳税进行合规经营的态度和决心。那么,正当税收筹划和恶意筹划有怎样的界定标准呢?
正当筹划是指在符合税法、经营实质和合理商业目的的前提下,通过事先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降低税收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为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依据税法的规定,通过事先的规划和安排使企业满足税收优惠的各项条件,这种筹划属于正当筹划。而恶意筹划,就是原本没有真实业务,但通过伪造业务、伪造合同、虚列成本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少记收入,达到逃避缴纳税款的目的。
典型的恶意筹划包括:滥用核定征收的筹划、利用“税收洼地”的筹划。从“雪梨、林珊珊偷逃税案”“薇娅偷逃税案”的公开信息来看,其采取的税收筹划方法是通过设立多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虚构业务,将其直播带货取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转换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这是一种滥用核定征收的筹划,这种通过法律形式筹划改变收入的税法定性的做法与交易的经营实质并不一致,属于恶意筹划。
筹划发生在事前还是事后,是界定正当筹划和恶意筹划的标准之一。
正当筹划是在事前,一般是通过规划企业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纳税处理、业务流程等方面,达到税法规定的不征税、免税或特殊税务事项处理的条件,降低税负。但如果仅仅是通过转让定价、阴阳合同等方式来进行筹划,可以归结为恶意筹划。
是否存在经营实质是判别正当筹划和恶意筹划的界定标准之一。
“经营实质”是目前各国反避税判定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经营实质原则,是指在进行税收判定时,不拘泥于法律形式,如果一项交易的法律形式和经营实质不一致时,税法应依据其经营实质作为课税的基础。
正当筹划是建立在真实交易和合理商业目的基础之上的,而恶意筹划往往是建立在滥用税收政策与利用税收漏洞的基础之上,不具有经营实质和合理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