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中的税务筹划有哪些(实时/认识)
作者:张辉新 发布时间:2022-10-20 07:42:12 点赞:次

税务筹划,是投资人在收并购项目中接触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我的知识星球里面,平时提问比较多的也是税务筹划问题,一谈收并购必言及税务筹划,甚至被蒙上了一层高端神秘的色彩。那么问题来了,税务筹划真的那么容易搞定吗?
税务筹划的内涵,指的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对纳税主体的经营及投资行为进行事先有计划地安排,从而达到少缴税或者纳税递延的谋划活动。
税务筹划的前提,就是需要弄清楚一些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应当具有合法性,或者能至少做到不违法。从专业的角度而言,税务筹划要掌握专业的税法知识,以及收并购实操经验,同时需要多次、充分地和多方进行沟通(包括税务部门)。成功的税务筹划案例,都是高难度的,而且是技术和艺术的高度配合。
谈到收并购涉及的税务筹划,其方法无非是两大类:一种是优化交易架构,选择税负最低的交易形式,从而减少纳税总额;另一种是通过走关系,虚增成本,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搞更多的票”。目前行业内的筹划思路,在倾向于第二种操作思路,而且有蔚然成风的态势。
以收并购项目中最常规的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形式为例,很多“老司机”给出了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但是有踩红线嫌疑的筹划方案,比如以下这些:

1、评估造假。主要是涉及到转让的土地等资产金额较大时,通过买通评估机构,做一份明显价值低估的资产评估报告,从而减少并购标的的价值,达到降低所得税的效用。
2、虚假合同。也就是签一份阴阳合同,项目真实的交易约束的合同,与给税务部门审查的合同是完全不同的两份合同。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搞一份明显低价的合同给税务部门,多余的款项通过其他形式私下支付,达到降低税负的效果。
3、虚构交易。比如,收购方与出让方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前,先签署一些交易合同,常见的就是借款这类,并且支付一定资金利息,从而可以冲抵交易金额,降低应税金额。
4、不申报,延迟申报。很多人会觉得,这也能是一种税务筹划方法吗?正常来看,这是违法的,肯定不算。但是在税务筹划上越走越远的个别房企,觉得这不失为一种能够接受的方案。这个操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税务部门工作消极,不主动稽查税务,同时利用税务部门信息不通畅的弱点,不主动申报税务,也不积极履行个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从而不纳税。
5、另外一种“江湖传说”就更夸张了,直接通过虚构发票,俗称的他们有很厉害的私人关系,可以搞定税务工商部门,给你找一堆票,然后可以冲抵很多成本,降低纳税额。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实际上可操作空间基本上没有,即使税务局有过硬关系,也不可能给你乱搞发票。
上面这些税务筹划的思路,在以前某个时间段内还大有市场,虽然踩了红线,但是也有不少成功的。其原因主要是原来的税务部门信息的缺失,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监管宽松,而且跨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已经解决了,目前税务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已经趋于完善,税务部门的信息收集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而且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也在加大,大金额的资金转账,会面临税务等部门的综合审查把关。
随着以前的国税地税部门的合并,以及税务部门加强专业化建设,现在的税务稽查人员,都是专业的科班出身的,在业务专业度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了。这也为以前的税务筹划“野路子”,画上了句号。
特别是营改增以后,以前税务不统一,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大部分都解决了,以前可以钻营的漏洞,也都给堵上了。以前还可以找点渠道,搞一些发票冲账,现在营改增以后,进项发票如何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现在想要通过一些“非常规”渠道,做税务筹划的操作空间,基本上没有了。
因此,现在最好的税务筹划方案,就是在选择不同的交易架构之间,进行税负的测算比较,选择最优的交易方案。而且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发生和资金往来,这个过程有的可能是无票成本的,通过一些间接的操作达到合理手段入账目的。也有一些公司通过研究精装修成本,上游材料公司,下游总包单位等配合操作,达到了分摊了部分成本,降低税负的效果,但是也只能是达到了小部分效果,这还是严密配合才能达到的。并没有大家想要的那种立竿见影,能够直接完全筹划掉全部,甚至大部分的效果,并且还要经得起税务稽查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