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纳税筹划(当日/诠释)
作者:王招娣 发布时间:2022-10-21 10:54:27 点赞:次

增值税是我国财政税收入的大部分,影响广泛。与增值税值税有关,但政策越复杂,规划空间越大。
先说一种增值税筹划方法: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有两种增值税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许多专家学者对纳税人的身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将在专家的分析中增加一些自己的观点。
首先,为什么会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为什么会把不同的纳税人分成不同的名字?简单地说,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增值税销售额小于500万元的企业,一般纳税人是指财务会计健全,年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划分方法更多的是基于销售规模的分类,有些人可能会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叫中规模或大规模纳税人,必须称小规模以外的一般纳税人?作者看到了很多声明,考虑到现阶段的税收实际情况,大多数税收主体是一般纳税人的扣除条件,小规模因为收入少,折扣多,一般不构成大量的财政收入,那些可以扣除一般纳税人是一般纳税人,所以除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其他纳税人称为一般纳税人。
我们不会重复纳税人的身份和名称。让我们谈谈小规模纳税人和普通纳税人之间的区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差异进行税收筹划?
一是计算方法不同
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应纳增值税等于不含税销售乘以征收率。
对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应纳增值税等于不含税销售额乘以税率,再减去进项税。
也就是说,小规模纳税人不允许扣除进项税,而一般纳税人则允许扣除。对于一般纳税人的扣除进项,必须以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专用支付书或农产品采购发票等专用发票为扣除依据,取得普通发票不得扣除进项。请注意,即使小规模纳税人获得了专用发票,也不允许扣除进项。
比如A是小规模纳税人,10月份不含税销售额15万元,进项发票规定税额0.95万元,本月应纳增值税额等于15万元×3%(征收率)=0.45万,如果A改变了纳税人的身份,成为一般纳税人,11月份不含税销售额为15万,进项税额为0.95万,此时,应纳税额应按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计算:15×13%-0.95=1万。
二是适用税率或征收率不同
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低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税率。现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为3%和5%。现阶段普通纳税人适用的税率分别为13%、9%和6%。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低税率的小规模纳税人,虽然税率低,但并不意味着税负低,这与销售额和购买量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低税率的小规模纳税人,虽然税率低,但并不意味着税负低,这与销售额和购买量有关。
第三:不同的纳税申报周期
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以月为周期,而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按月或季度申报。
事实上,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主要区别是上述几点。让我们谈谈如何利用不同的身份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首先,不同纳税身份的转换有严格的限制:首先,小规模纳税人可以转为一般纳税人,前提是年应税销售超过规定标准(500万元),即使不超过规定标准,只要会计健全,能提供准确的税务信息,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成为一般纳税人。二是普通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在修改500万应税标准之前,不允许普通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但提高500万标准后,原普通纳税人可能达不到应税标准。此时,普通纳税人可以转为小规模纳税人,但转换日期仅限于2020年12月31日。
一家公司是愿意一直小规模还是想成为一个普通纳税人,这与他的税收负担水平密切相关。因为它已经过了一般小规模转移的期限,我们只说小规模纳税人应该考虑在什么税收负担条件下转移到一般纳税人:
假如A公司是一般纳税人,我们只列出最简单的情况,当期不含税销售额为A,无税购进额为B,如果适用税率为13%,则甲的增值率为C=(A-B)÷A,增值税为A×13%-B×13%即A×C×13%。如果a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不含税销售额为A,如果征收率为3%,应纳税额为3%A×3%。如果a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不含税销售额为A,如果征收率为3%,应纳税额为3%A×3%。
建立等式:A×C×13%=A×3%,两个身份的纳税人增值税相等,增值率C为23.08%。
这意味着当增值率为23.08%时,无论是小规模还是一般,都不需要刻意选择税负;当增值率小于23.08%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会更轻。此时,建议尽快完善会计制度,选择注册为一般纳税人。当然,这个比例的计算需要长期统计,如果某一期的增值率符合要求,转换身份是绝对不合理的。此外,当增值率大于23.08%时,可以继续保持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也可以在年底前转小规模节税。
当然,这种增值率的计算并不是万能的。毕竟,不同行业和企业适用的税率不同,计算的增值率也不同。当然,还有其他难以量化的情况。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计算。由此可见,税收筹划不仅是数字游戏,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
除了上述使用增值率粗略判断如何选择纳税身份外,还有许多类似于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衡量身份选择的方法,如进项比例法和进销比例法。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会说太多。
除了上述使用增值率粗略判断如何选择纳税身份外,还有许多类似于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衡量身份选择的方法,如进项比例法和进销比例法。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会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