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避税不再合法(今日/阐释)
作者:王民权 发布时间:2022-10-24 00:00:31 点赞:次

号称通过遗产税来减少贫富差距,其实是借鉴欧美手法,欧美的贫富差距有因为这个而缩小么?
你以为开曼群岛那么没牌面啊,你以为那么多基金会是用来做什么的啊?你以为各种企业级的避税手段是用来做什么的啊?
甚至说难听一点,想要通过各种税来调节贫富差距,本来就是个笑话。
到最后,真正挨刀的,还不是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
远的例子不讲了,讲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吧。
咱们常说,资本是无国界的,但是企业家是有祖国的。
宜家的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给我们上了一课,原来资本家也是可以没有祖国的。
说到宜家,大家想到的都是北欧风格家具和大肉丸子,同时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宜家是一家瑞典公司。
瑞典大家都知道,一直是以高税收高福利著称,如果我告诉你宜家创始人40年没有在瑞典交过税,是不是很震撼?
宜家虽然看着那么大,其实是一个家族企业,如果大家看福布斯每年的富豪排行榜会发现,英瓦尔·坎普拉德基本都不在榜上。
唯一能看到的,是并列1990位的几位家族小朋友,都是按照10亿美元财富安排得整整齐齐的。
财不外露嘛,这和宜家家族常年奋力抵制富豪排行榜有关。
根据彭博社2015年整理的全球亿万富翁名单,英瓦尔·坎普拉德其实是欧洲首富和全球第四大富翁,拥有价值517亿美元财富,但坎普拉德本人马上申明,老子坚决否认你们的计算方法和数据。
原因很简单,宜家可是全球避税大师,不能为了一些榜上的虚名自己破了功啊。

还是那句话,所有的避税都是合法的,但是是非常不合理的,咱们来看看宜家是怎么做到的。
德国《资本》杂志曾经这样形容过:宜家是一张由公司和合伙人组成的密不透光的网,把足迹隐没在各式各样的基金会中。
这基金会,就是宜家避税的第一层。
其实吧,宜家作为一个大众认知里面的瑞典公司,总部是在我潜伏的荷兰,坎普拉德家族通过这个荷兰基金会来控制宜家公司。
这个基金会同时也是一家慈善基金会,每年只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钱来做慈善,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基金会的税率。
这个做慈善的比例是多少呢?当当当当当,根据荷兰法律规定,是1%。
只要花掉1%,就可以少交很多税,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大家都知道,基金会这个东西是很多富豪最爱玩的,动不动就裸捐一下,图一个好名声,更图后面可以避开的赋税。
发明这个玩法的是石油皇室洛克菲勒家族,最初的目的是避开欧美繁重的遗产税,现在洛克菲勒家族已经稳稳地传到第六代了。
所以当年希拉里和特朗普斗法的时候,希拉里的女儿直接站出来说,如果老妈赢了,我就接受她在克林顿基金会董事局的位置。
美其名曰老妈当总统了这样不会有利益冲突,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遗产转移。
除了做慈善就可以降低税率,基金会还有很多其他的避税花样。
比如捐出去的钱可以得到20-30%的税收减免,比如宜家掏出1000亿美元成立这个基金会,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就可以抵扣掉200亿到300亿的税。
而且吧,这种基金会也都不是交给外人掌握的,基本留给自家人,所有的款项流通也不需要公布,所以买个跑车坐个游艇,都可以从里面走账。
再比如说,坎普拉德持有一些其他公司股票的话,看到股票涨了想要套现,这又要缴上一笔个人所得税,那他们就把股票捐给自家的基金会,由基金会出面套现,这样的投资收益就不用缴那么高的个人所得税了,只要缴 一个统一的固定税率,在有些国家就是1%。
这和动不动就30%、40%的所得税比起来,真的就是毛毛雨啦。
宜家弄完了这一层,机智的小伙伴也发现了,基金会既可以让坎普拉德家族的成员避税,又可以从基金会每年拿出避税后的利润再投资到宜家公司里面。
但是政府也不傻,就限制了基金会每年能吸收的利润和反向投资到公司的金额总量。
宜家在全球那么赚钱,多出来利润怎么避税呢?
咱们来看第二层:卢森堡避税。
卢森堡我去过很多次,面积还没有上海大,但是人均GDP已经70万了。
在卢森堡的首都卢森堡,最耀眼的就是桥头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的大楼。
一般这种贼有钱的欧洲小国,要么开赌场,要么玩金融,卢森堡就是玩金融的大佬。
2006年开始,宜家就从自己的荷兰总部开始把全球弄来的巨额利润,往卢森堡转移。
具体怎么转移呢?
荷兰总部说,我们宜家能做得那么好,都是靠了卢森堡子公司提供的秘方。
秘方是什么不告诉你,反正就是很贵,而且不是一次性提供的,每年都要交钱。
卢森堡的法律规定,年度许可费是不需要征税的。
所以利润就都通过支付许可费转移到卢森堡去了,荷兰总部这边每年都在亏钱,弄得荷兰政府都不好意思下手收税了。
而卢森堡本国的税率实在是低啊,2010年宜家卢森堡公司的利润超过25亿美元,全年的税额只有4.8万欧元,税率低到了只有0.002%。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你年薪百万,税就交了20块钱,20块啊乡亲们。
而且卢森堡的金融机构还有各种类似于瑞士银行的保密条款,这些钱就可以通过卢森堡又慢慢弄进基金会,形成了一个漂亮的闭环。
欧盟肯定就不爽啦,大笔大笔的税金消失了,所以给卢森堡施加了压力,要求卢森堡在2010年年底之前废除这种年度许可费不收钱的特别税制。
没事,宜家这种老江湖怎么会慌。
谁说的这种「卖秘方」的技巧不能换个地方玩啊。
宜家卢森堡公司说了,以后秘方我不用年费的方式玩了哈,但是你可以「回购」啊。
回购是要钱的嘛,宜家就让自己列支敦士登的子公司向荷兰总部提供贷款。
反正秘方价格我自己内部定,贷款条约我也自己内部签,收你一个年化利率2000%不算过分吧。
这样,荷兰公司的利润又转移到了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自己本身的企业税就很低,只有12.5%,而且再搭三明治避税模式,宜家又成功的避开了欧洲的高税收。
如果你觉得这就完了,那也太小看宜家这种全球避税达人了,刚才描述的是荷兰总公司从各地收到钱以后该 怎么避税,那宜家在全球各地的门店怎么避税呢?
到了去年六月为止,宜家在52个国家一共开了433家宜家店,每一家都有义务在当地交税。
这些钱坎普拉德家族怎么舍得?所以宜家采用了类似奶茶加盟店的方式。
这就是宜家避税的第三层:宜家理念。
宜家荷兰总部把「宜家理念」包装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每个宜家店每年都要为了这个理念的使用权支付一笔许可费。
这个许可费可高可低,反正看不见摸不着,我说每年100亿就是每年100亿。
所以宜家如果想要压缩某个生意红火的分公司的利润,只需要提高许可费就行,控制得好的话,当地宜家店缴费之后就没多少利润剩下了,那就不用缴纳任何的赋税了。
但是各国政府也不傻,你又来啊,还来玩「买秘方」这招啊,宜家呢,也不太好意思总是一招鲜吃遍天。
宜家说,没关系,我不是还有一招么,贷款。
举个例子,宜家的德国子公司都有对应的比利时合作中心,这个比利时合作中心就是一个内部的金融公司,我把宜家商标使用权卖给你,但是你不用付现金,你贷款吧。
你看宜家这种烂门店,肯定没什么金融机构肯贷款给你,我就承担一点风险吧,你多给点利息就好了。
德国财政部门一看,你又要付理念使用费,又要付商标使用费,还要付利息,账面上都快破产了,我只有不收税了。
理念使用权和商标使用权如果还不够用的话,宜家还会给全球各个公司开发票,你看我教你怎么开店运营了吧,给咨询费;你用了总部的财务系统吧,给使用费;你用了总部的库存系统吧,给钱;你用了总部的肉丸配方吧,给钱……
根据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的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宜家光在欧洲地区的门店,从2009年到2014年就至少避税了10亿欧元。
反正只要钱到了荷兰总部,再利用第二层的避税模式,就能顺利地把钱流入基金会了。

不过就是论事,宜家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之一,这么多年一共捐了9亿美元的善款,惠及全球35个国家的1亿多小朋友。
而且英瓦尔·坎普拉德在妻子死后,想要落叶归根,回到了瑞典,在2015年的时候终于交了第一次的 个人所得税,在2018年去世之前,至少也给自己的祖国做了一点贡献。
人死为大,本来不应该多说,不过想到宜家卢森堡缴纳的0.002%的税。
又让我回忆起了我的阶层 ,等我努力赚钱到月入5000的时候,我还要缴超过3%的税,桑心啊。
真是旱得旱死,涝的涝死,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评论区有小伙伴说国内资本不会那么容易让你出去吧,哎……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直观的区别。

百慕大都聚集了哪些中国大企业可以自己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