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风险(办税员的风险与责任)
作者:陈涛顺 发布时间:2022-03-28 13:25:56 点赞:次
1.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应由纳税人自主承担的事项,属于户籍管理、税源调查等基础管理事项的,主要由基层税源管理或纳税服务部门承担。其组织形式表现为征管查由专管员一人负责,按具体情况设置税务工作岗位,税务人员对纳税户进行专责管理。
2.在登记环节采集、补录的信息不准、不全,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种、税率、征收方式,为以后的日常管理埋下风险。
3.返回第四章管理监督第十八条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与监督,定期听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汇报,研究分析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管户工作经验,组织信息交流,加强对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的指导与检查。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税收管理员岗位风险预警防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核定过程中照顾人情、关系,在执法上网开一面,在各税务局之间、税收管理员之间,极易让纳税人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工作难度或意外风险。
4.前款所称基层税务机关是指直接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是指基层税务机关所属的税务分局和税务所或内设的税源管理科(股)。

一、税收管理员风险(办税员的风险与责任),如何去回答
1.税收管理员和税务专管员制度的相同点实行税收管理员和税务专管员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税源的管理。
2.税收管理员由属地固定管户改为分类分级管户,各级税务机关按照权责统一原则履行税源管理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转变税收征管方式的重大意义。
3.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第十二条税收管理员要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依法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4.返回关键词:征管体制税收管理员税务专管员税源管理摘要:2005年3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文件。对在试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第六条调查核实分管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掌握纳税人合并、分立、破产等信息;。
5.第二十条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注重提高其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知识水平和评估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

二、税收管理员风险(办税员的风险与责任),怎么总述
1.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不定期对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查,保证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依法行政。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能动性。
2.依托信息化手段,转变征管职能,重点加强税收风险管理职能配置,适应业务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求,重构征管流程,建立配套的岗责体系,构建分类分级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框架。税收管理员可以直接下户。
3.1994年以后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重点稽查的新模式,并于1997年在税务系统全面推行。
4.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主动服务成为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服务的一大特色。解纳税人外出经营、注销、停业等情况;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的其他情况;调查核实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事项和其他核定、认定事项的真实性;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