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与申报(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作者:丁庆利 发布时间:2022-04-11 20:59:13 点赞:次
1.灵活的经营策略除了拥有比较高明的办报思想,史量才更是一位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他所采取的措施,使日渐衰落的《申报》再度焕发活力。《申报》还实行特殊的薪金制度,以便于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由于史量才善于处理与员工关系,在《申报》内部没有发生过罢工风潮,人才之盛也在各报之上。申报一有动员,新闻图片、广告图片均能在馆内自制铜版印刷;史量才还组织自制铜模浇铸铜字,一律换新五号铅字,不使版面焕然一新,而且使报纸版面的信息容量增加。
3.这一时期史量才的抗日救亡工作卓有成效,申报也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动员组织作用,由此开辟了申报史上的黄金时代。到1915年4月,《申报》的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副刊的版面,广告收入大大增加。
4.张謇、应德闳、赵凤昌也无意办报,要求退出股份。在以报传史的思想指导下,史量才接手《申报》之初,便做了一件对后世功德无量的事情――花费巨资,从一名老读者手中收购保存完整的前四十年的旧《申报》,为以后的新闻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一、史量才与申报(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要怎么样评析
1.史量才认为日报者,而更为超出史部之刊物也。申报以陶行知为顾问,戈公振为设计部正副部长,开始了申报自身一系列的改革。杭州以南地区的读者,突然被中断了他们一直订阅的《申报》。
2.发行推广科在争取本埠订户的,努力向外扩展争取外埠读者,具体做法就是派人到全国各地征求机关、团体和个人订户,然后根据火车时刻精心设计邮政路线,发向外地的报纸先印刷,及早捆齐上车,使邻近上海的若干城市能天天读到当天的《申报》。
3.他于1931年成立总管理处,为处理《申报》事务的最高机构,下设各部、处,以营业处和编辑部为主干,以月刊社、年鉴社、服务科等为并行机构,置于总管理处直接领导之下,已具有集团式管理的雏形。1872年由英国人楼杰在上海租借创办,是我国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报纸。聘请李公仆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借《申报》六十周年庆的时机,连续推出《申报月刊》、《申报年鉴》、《月刊丛书》等出版物和社会服务事业,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拓展了报纸销路。

二、史量才与申报(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如何开始应对
1.不过史量才在报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申报》所作出的贡献,值得我们肯定。直到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销售量才逐渐上升,到1922年,《申报》的销量为平均每日销量5万份。
2.申报也就为史量才一人所有。他终于从一个报业巨子而成为一个受人景仰的爱国新闻事业家。
3.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认识到不争取言论自由,报纸是没有出路的,加上进步人士给他思想上的影响,他开始支持革命,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33年又编印了《申报年鉴》,这些更加扩大了《申报》在报界的影响。他接管《申报》后,极为注重业务上的改革。
4.他不仅办起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还支持创办申报职工业余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一直注重报纸内容,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
5.史量才拥有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申报》进行合理的受众定位及自身内容定位,拥有良好的发行渠道与专门的发行队伍,从而增强了自身经济实力,进而足以保证报纸内容质量,发行量也会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而且有了内容保障后,报纸的广告业务便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