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的所得税计算实例(实时/资讯)
作者:师洪飞 发布时间:2022-10-13 10:45:48 点赞:次
#头条创作挑战赛#
很多朋友年轻的时候,不懂缴纳社保的重要性,也因此不重视社保的缴纳;甚至有很多朋友总以为社保交满15年后就可以不用交了,等到办理退休的时候,发现别人的退休金很高,而自己的很低,才后悔莫及。

为了避免更多朋友们以后会后悔,我们今天就拿两个已经退休朋友的实际退休金核定单来跟朋友们分析一下造成退休金高低差距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朋友老王:
缴费43年2个月,指数化月平均工资12632元,月平均缴费指数1.357,退休时个人账户金额约25万,60岁退休,核定退休金10804元。


二、朋友刘姐:
缴费15年1个月,指数化月平均工资3286元,月平均缴费指数0.353,退休时个人账户金额约3.8万,52岁退休,核定退休金1319元。

两位朋友的退休金为何会差别这么多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1、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是决定退休金的重要因素,缴费年限越久,代表对于社保制度的认可和贡献度越大。
在退休金的计算公式中,对于缴费年限久的会有一定的倾斜照顾,也就是长缴多得。
老王缴费43年,刘姐却只交了15年,老王的缴费年限是刘姐的2.9倍。
2、月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基数):
月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基数)也是退休金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因素,鼓励参保人员多缴多得。
老王月平均缴费指数是1.357,刘姐只有0.353,老王的平均缴费指数是刘姐的3.9倍。
月平均缴费指数越高,代表缴费工资越高,个人账户金额也就相应的越高;而在退休金的计算公式中,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跟缴费指数和个人账户金额紧密相关。

3、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当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是对当时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一种待遇补偿;而参保人员是否有视同缴费年限,则需要有档案详实资料来认定。
上述两个实例中,老王1977年参加工作,到1992年7月(深圳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界限),期间有15年的视同缴费年限,且是深户,因此,他的退休金计算时比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刘姐多出来三部分:过渡性养老金中的指数化平均工资*享受比例,调节金、过渡性补助。
针对老王退休金核定单中300元的调节金,依照深圳市8月5日开始执行的新办法,将会逐步减少:
从2022年起降为250(实际应为2022年8月起,之前退休的已经照300计算),2023年降为150,2024年降为50,2025起就不再发放了。
4、地方补助:
这是退休时在户籍地享受的福利,当然也是在缴纳社保时有多缴纳才能享受到此项福利。
比如深圳,参保人员户口迁入深圳后,单位缴纳户籍状态必须要改为深户,每月比非深户养老保险多缴纳1%,退休后才有地方补助。
如果户籍状态不改,一直是非深户的状态缴纳,即便迁入深户N多年,退休时也是享受不到地方补助的。
5、退休年龄:
不同的退休年龄会影响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比如老王60岁退休是以139个月计算,刘姐52岁是185个月,退休的越早,计发月数越高,计算出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越少。

综上所述,退休金想要拿得高,我们的养老保险就要努力交的时间久一点,缴费基数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