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核定征收(详细/解释)
作者:林炳生 发布时间:2023-03-20 00:41:44 点赞:次
个体工商核定征收
个体工商户是指以个人为主体,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金、物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对于这类企业,对其进行税收管理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个体工商核定征收。
1.什么是个体工商核定征收?
个体工商户可以按照规定,通过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由税务机关依据当地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确定应纳税额,并核发适用于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办法(以下简称“核定方法”)计算缴纳税款。这就是个体工商核定征收。
2.适用范围
目前,规定了两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核定征收:
(1)年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
(2)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但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
3.税率计算方法
在使用核定方法计算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核定范围:仅适用于生产性和经营性服务行业中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或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纳税人;
(2)平均利润率:根据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行计算;
(3)差别管理:根据不同行业所处地区、交易方式等因素进行差别管理;
(4)调整:如发现计算有误或者出现其他变化需要调整时,需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4.优缺点分析
优点:
(1)税负相对较低:通过平均利润率确定应纳税额,可避免因实际盈亏情况而导致的高低起伏。
(2)税收管理成本较低:减少了部门监管成本和企业的备案、填报等手续费用。
5.缺点:
(1)不适用于所有行业:只针对生产性和经营性服务行业中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或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纳税人.
(2)风险高:若平均利润率低于实际盈亏情况,则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缴税风险.
6.总结:
作为一种特殊的征收方式,个体工商户核定征收既有其显着优势,又存在一些局限之处。因此,在使用该项政策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和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预算.